近年來,由於作物栽培相之多樣化及新品種的引進,病蟲害問題日趨嚴重 但是在這之前,人們可曾知道,長久以來昆蟲即與人類共享地球上的一切,取食其所喜歡的食物,繁殖其後代,與人類並無利害衝突。由於人們大面積種植作物,正好提供取食該類植物昆蟲的大量食物與生存繁殖空間,造成與人爭利,人蟲大戰於焉產生。這也使得化學藥劑的使用勢在所難免,甚至造成藥害、抗藥性、殘毒等諸多問題,引起人們對生物防治的重視。
生物防治一詞首由美國學者於 1919年提出,在此之前我國早有中國南方柑桔農利用黃獵蟻防治柑桔害蟲的生物防治文字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但是真正大規模的研究與應用還是近數十年的事。
在生物防治中,捕食性天敵昆蟲草蛉算是近年來最被廣泛應用的一種。草蛉在我國文獻上最早記載的是爾雅,當時名為負版,指草蛉幼蟲之意,到了唐代,柳宗元全集也有蝜蝂傳的記載。
草蛉最早命名者乃林奈氏(Linnaeus)歸屬於褐蛉屬 (Hemero-bius) 到了1815年Leach才建立草蛉屬(Chrysopa) 目前歸類為草蛉科(Chrysopidae),草蛉類已記載約9O屬1,4OO種,有效種約在1,2OO種之譜。由於草蛉是捕食性昆蟲,能捕食類、蚜蟲、粉蝨、介殼蟲、木蝨、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的初齡幼蟲及卵與多種小型昆蟲,是種多功能的天敵昆蟲,在前蘇聯、中國大陸、歐美、日本亦有應用於棉花、胡瓜、茄子、馬鈴薯、柑桔、梨、番茄、玉米、甜菜、青椒等作物害及害蟲的防治。
綜觀任一次的國內外有機農業研討會,生物防治均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中天敵,不管是捕食性亦或寄生性天敵,更是不容忽視。草蛉在臺灣有機農業的應用是近兩年左右的事,在這不到兩年之間,草蛉防治害蟲的工作已由零發展到三十個農會正積極推廣,而可預期的,隨著有機農業的發展,草蛉生物防治工作將更寬廣。
目前已推廣的鄉鎮農會中,草蛉生物防治的主要作物包括蔬菜類、木瓜、草莓、楊桃、桃、梅柿、波羅蜜、花卉等,主要防治對象為小型昆蟲及類,其中最重要的是蚜蟲類和葉類。據田間調查顯示,釋放量充足時,蚜蟲類和葉類可以完全防治,事實上草蛉的英文名字叫Aphid LIon,蚜獅,意思是專門以蚜蟲為食之義,蚜蟲遇到牠可謂遇見剋星,逃生無門。此外,若田間有其他開花植物時,草蛉成蟲也可像蜜蜂取食粉蜜般,自行立足,而不致於在一般作物區內被農藥殺死或逼走,尤其在缺乏開花植物時,亦可吊置些酵母粉糖蜜水等供給草蛉成蟲存活之需。
至於像介殼蟲、粉蝨、薊馬或浮塵子幼若 蟲,草蛉亦可捕食,但當該類害蟲長到有翅 時,就無法捕捉到,因此必須配合其他非農藥防治法共同防治。例如發生薊馬以草蛉防治其 幼蟲,以藍色或黃色粘 板防治薊馬成蟲,或在地面舖以灰色塑膠布進行防治。浮塵子也可使用綠色粘板或黃色粘板來進行共同防治,而介殼蟲則最好在冬季時防治。
未來農業發展是永續性的,因此天敵昆蟲在生物防治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生物防治具有除害增產兼顧自然保育,維護生態環境,節省和降低生產成本等效果。在以往集約式的農業制度,為求便於經營管理,使得農業生態系繁異度降低,造成害蟲快速繁殖,而仰賴化學藥劑防治蟲害的結果,卻又造成抗藥性、殘毒等諸多問題,促使吾人不得不重新認識天敵,並考慮去發展生物防治,人們對於自然環境保育和農產品安全的考慮,使得天敵昆蟲在生 物防治上的利用及生態保育的維護上,益發重要。
草蛉為一具多功能之捕食性昆蟲,目前世界各國對草蛉的研究與推廣成果,都肯定利用草蛉防治農作物害蟲乃深具潛力,未來在整個生物防治或綜合防治舞台上,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隨著有關研究及推廣的投資,吾人對草蛉瞭解與日俱增,未來草蛉利用效益提昇的空間仍大,並且是可以預期的。
今後除須繼續研究釋放天敵時機與數量及取樣方法等技術層面有關試驗外,更應突破以往思想的巢臼,使農民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如此利用草蛉防治害蟲這種具有降低防治成本、避免環境污染、果品殘毒、提高產品品質,以及對農民和消費者提供安全保障等優點 的防治措施,不管現在 或是未來,都深具發展潛力。
章加寶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