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觀念與法則 / 觀賞魚的單性飼養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觀賞魚的單性飼養
發文日:97/08/15
觀賞魚的單性飼養

       先前的飼養者作了一些有趣的實驗,他們將具有明顯領域行為的非洲礁湖慈鯛飼養於一個充滿造景鋪陳的環境中,然後觀察個體間彼此的行為差異;結果發現在同時具有雌雄兩性的混養缸中,不論在種內或種間,均有相當劇烈的競爭、驅趕甚至打鬥行為,而造成個體間明顯衝突的主要原因,則多來自個體對於空間、食物甚至配偶等資源的競爭。因此在隨後的試驗中,如果將整個環境中的雌性個體都移至他處,則會發現存在於種內與種間的競爭逐漸趨緩,即便是擁有絕對體型與色彩優勢的雄性,也逐漸失去了對於領域觀念的堅持,而僅在投餵時出現較為明顯的競爭。

       顯而易見的是,當環境中失去了可供配對與繁殖的異性,往往會使得雄性個體失去佔領資源的競爭性,自然存在於個體間的摩擦便明顯降低。而如果將實驗中的成熟雄性個體悉數撈除,只在環境中保留雌性,雖然領域觀念較為薄弱的雌性,在領域觀念與驅趕行為的強度與頻度上,實驗前後並無過於明顯的差異,然而在持續試驗下所獲得的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這些未能交配繁衍後代的成熟雌性個體,擁有較一般混養環境下明顯優勢的體型份量。

       看來將雌雄兩性相互區隔的飼養方式,確實有其一定的意義;而這種特殊的管理方式,其實在水產養殖產業中,早就應用於吳郭魚 (Tilapia) 的育成階段,甚至許多凡養殖戶,往往藉由種間個體的雜交,藉以獲得完全單性的個體,藉以避免無必要的繁殖,並增加收成產量。許多飼養者也許認為如果在環境中只飼養單性個體,會不會讓僅具有單一性別的魚種顯的孤獨與單調,但對於對於喜好大型南美河產慈鯛或非洲礁湖慈鯛的飼養者而言,這卻無疑為個體在成熟後競爭劇烈的求偶與領域行為,作了兩全其美的解答。

       以諸如皇冠三間 (Peacock Cichlid, Cichla ocellaris) 或紅珍珠關刀 (Red-striped Earth Eater, Geophagus surinamensis) 等南美河產慈鯛為例,當個體逐漸進入生殖成熟階段時,除了開始擁有艷麗體色、隆起額部或延長鰭條等特殊表現外,另一個讓飼養者直接感受到的,便是愈發劇烈的領域觀念與對異性配偶的競爭行為,而過於猛烈的驅趕或打鬥,往往會造成個體的明顯傷害甚至死亡,而這種情形往往在血鸚鵡由紫紅火口與紅魔鬼組合而成的親魚配對上更形明顯,因此在劇烈的打鬥與競爭下,經常造成飼養者苦心安排的配對非但未能成功,還多有個體重傷甚至死亡的情況發生。

       因此為了避免非必要的傷害,如果飼養者的目的僅是為了欣賞個體所呈現的特殊色彩或型態,而並非在空間有限的水槽內繁衍後代,建議不妨可以考慮以種內或種間個體的單性養殖為主,如此一方面可以降低個體因求偶或競爭地盤所造成的劇烈爭奪打鬥,另一方面,則可在易於管理的前提下,輕鬆享受各種觀賞魚的特殊外型與色彩魅力。

(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