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觀念與法則 / 魚鰭的功能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魚鰭的功能
發文日:97/08/16
魚鰭的功能

       對於魚類型態稍有認識的人,大致可以依據魚隻各鰭分布的位置,將之區分為胸鰭、腹鰭、背鰭、臀鰭與尾鰭;少部分較為原始的魚種,或因應特殊棲息環境與行為生態,甚至還有脂鰭與小離鰭的構造。或是在觀察魚類各鰭時,也可以依據魚鰭的對應性與數量,將成對的胸鰭與腹鰭歸納為偶鰭,自然具有單一數量的背鰭、臀鰭與尾鰭則為奇鰭。此外魚鰭的型態、數量與發展程度,也可作為判斷個體生態與行為的參考依據,甚至在鰭條數量或硬棘與軟條的分布比例上,還因具有種別的差異性,因此成為鑑定種類上極為重要的資訊來源。

       不過上述這些,都是以觀察家或研究學者的角度來探討,但對於身為一個自詡為觀賞魚同好或玩家的飼養者而言,有必要以魚隻本身作為觀點,了解分布魚軀幹或體表的各鰭,對於其於水域或環境中生活的必要性與特殊功能,如此一方面有助於我們對於飼養魚隻的認識,同時也可將純粹建立在觀賞價值的水族飼養,賦予更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寶貴經驗價值。

      提到魚鰭對於魚隻生活的功能,多數人會直接聯想到陸生動物的四肢,或是擁有飛翔能力的鳥禽類的翅膀;因為對於生活於水域環境中的各式淡鹹水魚類而言,可靈活且自由擺動的各鰭,顯然是提供個體在行進或移動間的動力主要來源。例如具有側扁體型的神仙魚或擁有流線外型的東非湖產慈鯛,強而有力的尾部顯然主宰著個體的移動速度,此外在胸鰭與背鰭的細膩擺動下,個體則有了微妙的方向轉變,因此不論是瞬間的快速移動,或是持續耐久的長距離泳動,在各鰭和諧的搭配下,多半能提供個體在環境中隨心所欲的移動、驅趕或是攝食。

      不過若是魚鰭的功能僅有提供行動所需,顯然冷落了先前少被提到的臀鰭或腹鰭,也因此不論是奇鰭或偶鰭,其實對於魚隻而言,往往在提供動能外,還具有許多必須仔細觀察才得以發現的微妙功能。例如對於像是彈塗魚或多鰭魚等種類而言,寬闊有力的胸鰭應用於個體彈跳或爬行的機會,顯然較在水中來回泳動來的功效顯著,而對於生活於珊瑚礁環境中,特定種類的雀鯛或蝴蝶魚而言,位於背鰭後方俗稱為假眼的眼斑 (eye spot),則多與個體用於警戒或禦敵等防衛行為有關。此外在經常現身於水族飼養環境中的東非湖產慈鯛、體色艷麗且充滿變化的孔雀魚 (Guppy) 與滿魚 (Platy),其分別具有特殊色彩與大小的卵斑,或是由雄性個體由臀鰭鰭條特化而成的交尾器,則再次證明了魚鰭對於不同種類魚隻,在提供游泳動力之外的特殊功能。

      或是可以見到部份種類在幼魚階段具有寬大或延長的鰭條,讓個體在水層中漂浮時看來就像是翩翩飛舞的彩蝶般,有著輕柔細膩的獨特泳姿;但對於個體實際的作用,卻是在輔助個體漂浮外,藉由延長鰭條或寬闊的各鰭來壯大自己的聲勢,或是降低被掠食者一口吞噬的機會,得以有效躲避敵害並順利平安的成長。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