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觀念與法則 / 飼養環境的溶氧(dissolved oxygen, DO)問題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飼養環境的溶氧(dissolved oxygen, DO)問題
發文日:97/08/21
飼養環境的溶氧(dissolved oxygen, DO)問題

       不論在水產養殖或觀賞水族中,主要與水域環境與生物同時相關,便脫離不了溶氧 (dissolved oxygen, DO) 的問題。簡單來說,所謂的溶氧便是水域環境中溶存氧氣的濃度或量;在自然水域中,溶氧的多寡雖與環境溫度、日照與水中溶存其他物質相關,但多數來源都導因於水域環境中微細藻類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不過對於多數安置於室內,同時呈現密閉狀態且水體環境不一定有植物存在的飼養環境而言,溶氧的高低與否,便完全取決於相關飼養設備與日常管理的安排。

       大氣組成中雖有約 1/5 的氧 (O xygen, O2 )含量,但在水域環境中,卻因為壓力、接觸面積、擾動狀態、溶解度與溫度的改變,而讓溶氧狀態時有改變。不論是飼養淡水魚、海水魚或栽植大量水生植物的水族箱,由於水量有限造成的緩衝能力不佳,加上飼養生物密度過高、物質無法妥善循環及長期堆積代謝廢物的環境狀態看來,要維持充分的溶氧往往必須仰賴特殊的裝置或設備。以往在單純的飼養環境中,飼養者可能僅須準備一個可送出空氣的幫浦,或頂多將送出空氣藉由風管連結驅動底部浪板或氣舉式過濾裝置,便可以在維持水質循環更新外,同時供應飼養環境充足的氧氣來源。不過隨著飼養物種在種類與數量上的增加,以及滿足景觀欣賞上的需求,因此原本因連續氣泡而發出明顯聲響的空氣幫浦,已逐漸由外掛過濾器與上部過濾器取代;甚至對於部分因飼養對象對水質有特殊偏好,也讓許多標榜安靜整潔的水族箱,以底部滴流槽或桶狀過濾器為主要過濾核心,並搭配相關管路連結,形成飼養環境專屬的循環與維生系統。

      標榜優異過濾效果的桶狀過濾器雖以效能及安靜著稱,不過完全在管路間循環流動的水體,卻往往忽略了曝氣與氧化的重要性;格外是在啟動高效能的照明裝置或二氧化碳擴散系統後,水體中的溶氧往往會有明顯的變動;若當相關飼養器材的散熱不良,亦或是水面因油漬而出現阻絕與空氣接觸的銀色薄膜時,便容易導致缺氧情況的發生。多數飼養環境並未裝置水中溶氧的連續測定裝置,但只要飼養者稍加留意,往往可輕易的從飼養魚隻鰓蓋開闔頻率的增加、躁動或是浮頭現象一窺端倪。若要改善這類問題,其實無須大費周章的重新設計水流管路,而僅須在底部滴流層中增加空氣的通入,或將水流迴路末端的近水面處,改以多孔出口的雨淋管即可。

       雖說設計不良的水流管路,或因機件損壞與停電而暫停一段時間的循環系統,可能造成低溶氧情況的發生,但除此之外,在治療過程中投用部分種類的藥劑與添加劑、異常的水溫升高或特定氣候因素,也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低溶氧狀態,因此飼養者必須在日常管理中時時留意,以避免相關問題對飼養魚隻造成緊迫與傷害。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