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多數的飼養者而言,總希望自己心愛的水族箱,能夠因為妥善搭配的飼養生物與造景配件,呈現出一如自然水域環境般的動人景觀;不然則是藉由一定數量的混養,呈現出魚隻群游 (schooling) 壯觀氣勢。但不可諱言,對於種類在數千種的各式淡海水觀賞魚而言,要能找到在體型、食性與生態行為上皆能相互配合,同時又能充分表現物種特性的混養搭配,多數時候並不能盡如人願,格外是當飼養者對於特定物種有所偏好時,往往整體的飼養搭配或管理方式,皆會為了順應飼養對象而產生微妙的變化。也因此,便出現了脫離多數飼養原則,而以「裸缸」或「單養」等形式呈現的飼養管理。
被以單養方式呈現的飼養對象,多半具有特殊的體型表現、強烈的領域特性、鮮明的掠食行為甚至是另其他魚隻難以忍受的粗暴性情或攻擊傾向;或許在此多數人會認為屬性如此鮮明的魚種,為何還會被歸納為觀賞魚 (ornamental fish) 行列中,但其實這種情況就正似在國內外的寵物市場中,有愛好者對具有猛烈毒性的蛇類與蜘蛛,或是桀傲難馴的猛禽情有獨鍾一般。
常被以裸缸單養的魚種,包括部分南美亞馬遜河產的大型鯰科魚類、多數種類的食人魚 (Piranha)、以龍魚 (arowana) 及肺魚 (lungfish) 為代表的古代魚,或是分布於非洲大陸,具有明顯體型與份量表現的淡水河魨 (Tetraodon spp.)。此外單養的定義也在「單隻飼養」的絕對認定外,擴增至「單一種類」的飼養。而這也使得單養對象由原本的大型掠石性魚種,廣泛涵蓋具有明顯領域行為、或是例如以內臟、鱗片及體表黏膜為食等特殊食性的中小型種類。最明顯的例子,就正如南美亞馬遜水系中的腐食鯰、盲鯰及掠食性加拉辛科魚種,以及非洲大陸湖泊與河川中,分別以鱗片或魚鰭為食的慈鯛與加拉辛。
在魚隻單養的管理上,個體活動的空間應被首先考慮,因為多數單養魚種多半具有粗壯體型、旺盛的活動特性、顯而易見的成長速度,以及在受驚嚇時奮力跳躍的本能,因此不但飼養水槽的水量、長寬比與厚度需要特別留意,同時在水槽上方最好能加蓋處理,並以重物壓妥以避免不慎躍出。此外水槽中的相關加溫設備、水流循環與通氣管線的安置,均需牢固且受到多層保護,以避免個體因搶食、衝撞或啣咬時的破壞,不慎因循環中斷或加溫而造成的意外。此外對於諸如牙魚 (wolf fish)、非洲猛魚 (African tiger fish) 或俗稱為狗頭等大型河魨種類,由於皆具有銳利牙齒與強烈的咬合能力,因此不論在水槽內的相關管線搭配,或是實際投餵管理與撈取時,都須格外留意其具有的危險及破壞性。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