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觀念與法則 / 成為觀賞魚的條件 (I)體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成為觀賞魚的條件 (I)體色
發文日:97/08/25
成為觀賞魚的條件 (I)體色

       提供零售服務的水族館或寵物店中,總是飼養或展示著各式各樣的淡鹹水觀賞魚,不過最能吸引參觀者或飼養者目光的,往往是那些具有特殊色彩的種類或個體;例如小從體全長僅有數公分的紅蓮燈 (Cardinal Tetra, Paracheirodon axelrodi) 到孔雀魚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一直到擁有一定體型份量的大型異型或河產鯰魚,或是穿梭於珊瑚礁造景中的各式蝴蝶魚與神仙魚,總能藉由對比強烈,甚至是帶有金屬光澤的體色表現,深深虜獲愛好者的目光,使人不由佇足欣賞一番。

      其實具有對比強烈或鮮明的體色表現,往往是種類或個體被視做具有欣賞或飼養價值最基本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要特定的種類能夠展現極為特殊的體色表現,便多能被納入觀賞魚的行列中,或在以欣賞為目的而建立的水槽中。因此只要體色鮮明,往往都能獲得消費市場的寵愛,因此從以金魚及錦鯉為主的早期市場,到目前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各式南美短鯛 (dwarf cichlid)、孔雀魚、小型加拉辛科與鯉科魚類  (barb),都再再顯出種類或個體所能表現出的艷麗體色,多能為個體在飼養者心目中的地位加分不少;也因此,像是錦鯉 (Koi) 或一年生的卵生?魚,都曾經被愛好者暱稱為水中游動的寶石,足見色彩表現對於觀賞魚價值的深切影響。

       不過提到艷麗體色表現,往往不能忽略那些由雀鯛、尻刺魚、花鱸、蝴蝶魚、鸚鯛以及其他種類各式各樣海水魚種所組成的珊瑚礁魚類;就正如這些魚類棲息的珊瑚礁環境一般,牠們的體色表現不但千變萬化,同時還多能隨成長、性別差異或不同分布海域,有著令人喜出望外的特殊表現。也難怪在早期水族市場中,往往將觀賞魚與分布於珊瑚礁環境中的熱帶魚 (tropical fish)一詞劃上等號。

      當然,消費市場對於體色的偏好往往與國家、地區、當地的風土人情或生活型態有關;例如華人社會多偏好具有濃厚喜慶意味的大紅色或金銀雙色,但對於鄰近的日本而言,當地市場卻偏好以藍色為主的色彩表現。以俗稱為圓盤魚或七彩神仙的 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 為例,日本市場即偏好諸如藍鑽 (blue diamond) 或松石 (turquoise) 等個體,而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近年來則多流行以紅色或野生色為主的品系。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