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豐年蝦 (artemia) 與其無節幼蟲 (nauplii)、黑殼蝦、溪蝦、朱文錦或麵包蟲等活餌,由於具有可在水域活動以吸引魚隻攝食的特性,加上不論在風味或營養價值上,確實較冷凍或乾燥生餌來的完整,也難怪飼養於水族箱中的多數淡海水觀賞魚,總難抗拒飼養者所準備的各式活餌。不過對於琳瑯滿目的活餌種類而言,多數飼養者會依據投餵對象的喜好、營養需求、攝食能力、口裂大小與管理方式,選擇適宜的活餌種類,然而經常被忽略的,卻是進行活餌投餵背後,對於投餵對象的潛在風險。
首先,這些活餌在投餵前,多半被蓄養於一個空間與水量皆極其有限的環境中,加上飼養密度過高,因此混濁、腥臭且充滿黏液的活餌蓄養環境,經常成為病原滋生的溫床,而由此延伸的活餌投餵,也自然而然的成為病原進入飼養環境,並隨即引發大規模感染的可能路徑之一。或是當活餌本身長期處於這種未經管理的環境中,雖然最終的目的都是成為飼養魚隻飽餐一頓的對象,然而若是投餵用的活餌本身即已攜帶病原,或是以呈顯感染或因嚴重感染而引發的垂死狀態,一旦進入飼養環境,或即便被魚隻大口吃掉,都依舊能依循著經口攝入這條管道,對其他生物形成感染或傳播的隱憂;更何況是那些未能被充分攝食,但又無法繼續存活的罹病個體,可能會隨著循環水流堆積於濾材中,或沉入缸中難以被發現與清理的角落,並在接下來的過程中迅速污染水質。
未經妥善檢疫或蓄養管理的活餌,有可能成為傳播病原的媒介,但除此之外,部分活餌所具有的附肢、堅硬外殼、難以消化的體組織或是可能對攝食魚隻形成傷害的尖銳或鋒利骨片,皆存在著一定的威脅與風險。例如經常用以投餵大型魚種的溪蝦與蟋蟀,前者具有尖銳的額劍,與一對發達並在末端呈現剪狀的粗壯螯足,而後者堅硬且在邊緣帶有連續鋸齒狀構造的後肢,也容易造成魚隻在食用後的難以消化甚至刺穿消化道。至於向來被視作投餵方便且安全乾淨的麵包蟲或大麥蟲,則因為體表多以難以消化的幾丁質為主要組成,因此連續且大量的投餵下,多會造成個體消化吸收上的障礙,甚至是因長期接受單一營養來源,而引發多種諸如脊椎側彎、痀僂、成長緩慢或體色難以顯現等營養性疾病。
因此雖然活生餌料很容易成為魚隻開口攝食的對象,飼養者也確實能從頭餵活餌上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感,但請記住多數魚隻在原生棲地中,可供食用的食物來源可能具有相當多種的選擇,同時食物的供應也不如在人為飼養環境中隨處可及。因此即使對於魚隻接受意願相當高的活餌,在進行挑選、蓄養、管理與投餵時,仍應時時刻刻掌握上述的重要原則。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