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困難排除 / 殘餌的清除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殘餌的清除
發文日:97/08/17
殘餌的清除

       許多飼養者在飼養觀賞魚的投餵管理上,都曾經有如此的經驗,若不是份量估計錯誤,便是魚隻的食慾往往不如預期,因此投入缸中的飼料,往往未能被魚隻充分的攝取;如果投餵餌料屬於具有上浮特性的顆粒飼料,大概還可以被循環水流集中於水面特定一偶,隨後再以細網或免洗杯撈除即可,但如果投入的是諸如冷凍赤蟲、緩沉性顆粒甚至是完整的蝦仁,或是俗稱為漢堡的冷凍混合飼料,在相關清除工作上可能就會令飼養者備感頭疼。因為若不及時將這些餌料充分移除,恐怕在造成循環或過濾系統龐大的負擔外,另外還會導致水質的混濁、產生異味甚至迅速惡化,但若要充分移除這些沉積於底床、造景素材甚至是濾材間的殘餘餌料,不論在工作份量與花費時間上,往往都與大規模的清洗保養相似。

       對於殘餌的移除,其實往往無須如此大費周章,飼養者只需根據造景特色、混養對象與實際管理狀態,選擇適當的魚隻進行混養即可;而這種藉由飼養特定物種而達到改善環境狀態,同時方便飼養者管理的相關操作,就正如在水族箱中飼養諸如青苔鼠 (Gyrinocheilus aymonier) 或飛狐 (Crossocheilos siamensis) 等種類,藉由牠們對於食物來源的特定偏好與攝食行為,來除去缸中滋生藻類,具有相同的道理。

       利用魚隻特殊的活動範圍與生態習性,以及其對於食物來源的偏好與選擇,控制並清除缸中殘餌可能對水質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其實在相關管理操作上,顯然比以虹吸管抽取殘餌,或大規模的更換缸水來的省事且方便。而這類可用於清除缸中殘餌的魚種,大多具有底棲特性、旺盛食慾及能與多數飼養種類和平共處的特色。不過對於飼養者而言,也多必須依據飼養環境與混養對象的差異,選擇不同的種類。例如在海水飼養環境中,俗稱金頭鯊的中型蝦虎種類,或是在下顎具有一對延長觸鬚,並可將吻端埋入砂層中覓食的秋姑魚 (Parupeneus spp.),都可作為海水飼養系統中,藉由生物覓食行為達到移除殘餌目的的特定飼養種類。而在淡水飼養環境中,除了絕大部分的底棲性鯰魚具有類似的功能外,例如分布於東非坦干依喀湖 (Lake Tanganyika) 中的異羅非魚 (Xenotilapia spp.),或是東南亞水系中部分種類的底棲性鯉科魚類,也多能在欣賞其特殊的色彩與型態外,由習慣於自砂層中覓食的特定種類,提供清除殘餌的目的。

       相對於以機械過濾或人工吸取方式,清除因投餵過量而造成的殘餌問題,藉由飼養具特殊食性與攝食偏好魚種,來負責清除殘餌的工作,確實有其一定的便利性。不過飼養者在選擇這類魚種前,最好能妥善考慮相關魚種的適應性、成長速度及其與缸中其他混養種類或個體的互動性,藉以避免發生諸如成長速度過快、意外吞噬混養個體或繁殖子代,甚至因無法充分滿足其食量而造成相互搶食飼料等窘況發生。

(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