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魚在繁殖特性上,往往與淡水魚存在相當明顯的差異,除了少部分諸如海葵魚 (anemone fish)、雀鯛 (damselfish)或天竺鯛等種類,會分別產下附著性卵粒,或由雄魚以口腔啣含卵粒待其孵化,或諸如海馬與海龍藉由雄性位於下腹部的育兒袋或凹陷槽狀空間,讓比例明顯的卵粒得以順利孵化,否則多數種類的海水魚類,多半是行體外授精,同時產下為數眾多,在屬性上呈現上浮分離特性的圓形卵粒。
海水魚類卵粒呈現上浮特性,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含有佔有一定比例的油球構造,油球由於比種較輕,因此可以讓卵粒上浮並隨著水流四處擴散,但是對於卵粒與日後稚幼魚的發育,卻扮演著提供能量供應的重要角色;而對於部分研究稚魚學與發生學的漁業及魚類專家,油球型態與比例,也因為具有種別的特異性,成為種類判定或分類的重要依據。
油球比例越大,代表稚幼魚由初次卵裂經胚胎階段,至發展成稚魚的時間需要越久,或是呈現浮游階段的稚魚期較其他魚種顯的延長。但這對於進行人工孵化與稚幼魚培育而言,卻是具有極高難度的挑戰。因為即便稚魚已破膜而出,但多半情況下個體的視覺、嗅覺與運動能力卻沒有完整的發育,甚至用以攝食的口與消化道末端的排泄功能難稱健全,因此在這個時候,呈現浮游狀態的稚魚,便會以內源性的營養作為供應個體發育的能量來源。
不過對於擁有繁殖經驗的玩家而言,當親魚交配並產下卵粒的同時,便應該開始積極預備用以投餵稚幼魚的餌料。有別於經常使用於淡水觀賞魚的豐年蝦無節幼蟲或蛋黃粉末,由於絕大多數海水魚的稚幼魚型態極小,因此受限於狹小口裂與口徑的限制,投餵開口稚幼魚的餌料必須更小。牡蠣受精卵、微細藻類與輪蟲等動植物性餌料生物,是最常被使用作為海水魚種稚幼魚初期餌料的選擇種類,一來這些餌料生物的體型適當,可口徑較小且活動能力稍差的稚幼魚覓食,同時其中富含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HUFA),以及與稚幼魚相同的趨性,都讓這些難以藉由肉眼觀察、看似微不足道的餌料生物,成為培育海水觀賞魚的最大功臣。不過由於稚幼魚的成長速度明顯,隨著個體成長發育,體型、口徑大小、攝食能力與營養需求皆會不斷轉變,因此建議在培育環境中,最好能同時維持數種餌料生物的組成種類,同時藉由生物載體觀念進行營養強化,讓魚苗發育與活存,呈現令人滿意的結果。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