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且快速的國際運輸,大幅加添了觀賞水族產業的活絡發展,因為除了以人工方式培育的繁殖品系或個體外,供應世界各地水族市場,並滿足玩家需求的絕大部分種類或個體,往往多來自原生環境的野生採集。綜觀世界各地的觀賞魚採集與供應,不難發現隨著市場對於觀賞魚在欣賞價值、特殊性與珍稀程度上,似乎永無止境的需求所致,目前許多個體的採集與運送,多為自主要產地採集與蓄養後,被以水運或陸運等方式集中到特定的出口地點,然後再藉由國際航班的頻繁空運,在最短時間內被送至以歐洲、美國與亞洲等地的各大水族市場。
頻繁的包裝與運送,特別是針對諸如紅蓮燈 (Paracheirodon axelrodi) 或七彩神仙 (Symphysodon discus) 等熱門飼養對象,相關的魚商與進出口商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藉由運輸時間與活存率的直接數據,大致可以了解隨著種類、體型、耗氧或對水質惡化敏感性等屬性不同,往往必須以不同方式的包裝處理,方能在最長 48 小時的限制內,讓包裝魚隻在開袋時仍能呈現最佳狀態。
不過對於部分具有特殊體型、對水質具有特殊要求、具有利齒或硬棘等種類,可能就得在包裝方式上稍作改善;或是對於部分諸如蝦蟹類等節肢動物、兩生類或爬行動物,也多必須藉由特殊的包裝方式,方能讓個體在經過長距離與長時間的運送後,依舊保持良好的活力與健康狀態。
例如部分諸如食人魚 (Serrasalmus spp.)、猛魚 (African Tiger Fish, Hydrocynus goliath) 或牙魚 (Wolf Fish, Hoplias macrophthalmus) 等具有銳利齒列的種類,不論單層或多層的塑膠袋,總難抵抗個體在掙扎時以利齒將包裝袋劃破的窘況,因此在產地輸出此類魚種時,除會利用麻醉劑降低個體活力外,同時多會在包裝袋內側襯以一個由塑膠軟墊圍成的圈環,或經切割與打洞處理的塑膠罐,讓個體無法直接接觸到塑膠袋,以避免在劃破後造成氧氣與水體的逸失,進而影響個體在運輸後的活存率。
而對於體表密布細刺或硬棘的棘甲鯰 (Pleco)、尾端具有毒性棘刺的南美淡水魟魚 (Freshwater Stingray),或是海水觀賞魚中型態逗趣的角箱魨 (Longhorn cowfish, Lactoria cornuta),負責包裝與寄送的魚商,也多有特殊的處理方式,以避免個體在掙扎或活動時造成包裝袋的破損。例如對於胸鰭或體表具有硬棘的大型異型,或是尾柄處具有銳利與毒性棘刺的魟魚,在有可能劃破包裝袋或造成刺傷的特定部位,多會仔細套上具有隔離與保護功能的塑膠軟管。而由東南亞輸入的角箱魨,則會在脆弱的角狀突起處,以切割過的保利龍仔細保護,以避免因充填氧氣或包裝水體散失影響個體活存,同時確保個體的完整,以維持其特殊的型態與欣賞價值。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