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基礎理論 / 飼養前的叮嚀 / 生物性毒的危害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生物性毒的危害
發文日:97/08/25
生物性毒的危害

       觀賞水族生物從採集、運送、健康管理到展售,由於必須經過不同環境的蓄養,而在環境轉換之間,往往得經過多次的撈取或搬動;就算是一般業餘的愛好者或飼養者,在進行諸如隔離、換水或分養等管理工作時,也多難避免魚隻的撈取。在以網具撈取魚隻時,選擇適當的材質、網目與網口大小固然重要,但在實際進行魚隻撈取時,卻需留意操作上的安全;格外是針對部分具有攻擊性、體型份量明顯,或是體表具有骨板、銳利鰓蓋或鱗片邊緣,以及背鰭、腹鰭及臀鰭前緣分別具有尖銳硬棘的種類。

       因為對於這類擁有攻擊或防衛性構造的魚種而言,滿口利齒、尖銳硬棘或鋒利的骨板等構造, 固然能讓有侵犯的敵害望之怯步,只是對於進行操作管理的飼養者而言,卻隱藏著相當程度的風險及危害。或許多數人會認為,那不過是劃破網具,或頂多割破指端,但對於許多具有分泌性毒性的魚類而言,在刺傷的同時,具有程度不一毒性的毒液,往往會藉由中空的管狀構造,由利刺或硬棘前端注入傷口,並隨即引發劇烈的發炎或過敏反應;而這些例子,經常可以從粗心撈取諸如臭肚、石狗公或南美亞馬遜河產淡水魟魚 (freshwater stingray) 等種類,而不慎為其所傷並送醫救治的案例看出嚴重性。

       此外,部分看似柔弱的海洋生物,有經常具有相當的防禦甚至毒性機制,例如俗稱為地毯海葵的 Stichodactyla mertensii,或是體型相當嬌小的藍圈章魚(Blue Ringed Octopus, Hapalochlaen maculosa),這些海洋腔腸或無脊椎動物,雖然以其華麗型態或多變的艷麗體色,受到消費市場的普遍歡迎,但許多飼養者卻不知道,那分別存在於觸手上刺細胞,或是隱藏於唾液中,被稱為 maculotoxin 的毒性物質,輕則引發劇烈的過敏或休克反應,嚴重者往往會造成傷者呼吸衰竭與死亡,因此在撈取、包裝或搬運這類具有毒性的觀賞水族生物時,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