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種類的觀賞魚,具有相當銳利的硬棘 (spine) 構造。呈現尖刺狀的硬棘,多分布在背鰭、腹鰭與臀鰭前端的數個骨質鰭條,例如多數非洲或南美洲產中大型慈鯛,便具有極具威脅性的防禦構造;而對於分布於南美亞馬遜河 (Rio Amazon) 水系中,分別被觀賞水族市場暱稱為老鼠魚與異型的甲鯰與棘甲鯰,則在胸鰭部分亦有比例鮮明的堅硬鰭條,除了表面具有程度不一的鋸齒或細刺狀突起外,同時配合個體在掙扎時的奮力揮舞與甩動,經常讓飼養者在撈取時倍感威脅。
因此在面對這類具有明顯硬棘的種類,建議在以往撈取或搬運時,最好能選擇質地較為堅固,同時具有網目適當的網具操作。除了應了解硬棘分布位置與可能造成的傷害外,同時在捉取時最好能以順勢撥倒或壓取的方式,避免硬棘可能穿刺網具或造成割傷的疑慮。而對於多數種類老鼠魚 (Corydoras spp.) 或小型異型而言,則建議不妨能以透明的塑膠盒或開口稍大的容器撈取,如此一方面能避免硬棘勾掛於網具上,而造成難以剝離的窘況外,同時以容器撈取的操作方式,還能避免個體在掙扎時造成彼此間的傷害,並降低個體於離水狀態下的緊迫。
不過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許多觀賞魚或水族生物所具備的防禦性構造,若無細心且持續的觀察,往往不易察覺,直到不慎為其所傷才後悔莫及。例如俗稱為三間鼠或皇冠鰍 (Clown loach) 的 Chromobotia macracanthus,便在眼下緣具有鋒利如刀片般的堅硬骨片;而許多擁有一定體型的大型棘甲鯰,則在分布於背鰭與胸鰭的粗壯硬棘外,同時在特化成骨板狀的鱗片邊緣,還具有一如鋸子般的連續刻痕,而這些都會讓飼養者在粗心操作時,一不小心便感受到皮開肉綻的痛苦。因此在撈取這類具有隱藏威脅的魚種時,最好能在選擇適當的網具前,先對雙手做好適當的保護。
至於類似食人魚 (Piranha)、非洲猛魚 (African Tiger Fish)或是南美牙魚 (Tiger Tetra, Hoplias spp.)等種類,雖然看來體表並無明顯硬棘或帶有尖刺狀的鱗片邊緣,然而那布滿口中鋒利更甚刀片的齒列,以及能在瞬間咬合的爆發力,往往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因此相關撈取或搬運操作,絕對必須謹慎為之。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