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別以為只有翱翔於天際的鳥類會築巢,在觀賞魚中,也有部分種類會築巢,甚至在築巢所使用的材料與巢穴形式上,都足以與鳥類營造的精巧巢穴相提並論。魚類的築巢行為,大部分與繁殖或育幼有關,因此提到會築巢的魚種,多數飼養者會聯想到以唾液混合氣泡吹吐泡巢的暹邏鬥魚 (Betta splendens),不然則是以重複吹吐砂礫營造如火山錐型態巢穴的東非礁湖慈鯛。但若就築巢的技巧或巢穴形式看來,似乎沒有魚類能比得上那分布於溫帶水域的刺背魚 (stickleback)般,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特殊築巢技巧。
主要分布於溫帶水域,活動範圍則涵蓋溪流、河口甚至淺海環境的刺背魚 (stickleback),是相當具有型態魅力的魚種,只不過因為喜好略為偏低的冷水環境,因此除了本地並無分布,而必須仰賴歐洲觀賞魚商的供應,另外也因為個體在16-20 ℃的水溫環境下,較能展現活力與繁殖意願,因此輸入時間多在舊曆年前後的1-2 個月。紡綞狀的特殊體型、如同海洋迴游魚類般的光滑體表、透著銀色與古銅色交錯的金屬光澤,再加上靈活來回於中底水層的滑稽姿態,讓刺背魚成為觀賞魚市場中極為少見,但卻能吸引眾人目光的特殊淡水魚種。
之所以被稱為刺背魚 (stickleback),主要原因便在於個體位於背中線處的明顯硬棘,質地堅硬且末端銳利無比的硬棘,不但是個體在面對敵害攻擊與競爭者挑釁時,強而有力的防衛武器,同時依據背中線處硬棘分布的數量差異,也多可作為種別區分的參考依據。而在欣賞個體活動時,不時豎起的硬棘特徵,也讓牠們成為觀賞性水族箱中,別具型態與特殊生態的飼養對象。
而除了別具種別特色的型態外,刺背魚最為飼養者或魚類學家津津樂道的,反倒多是個體的在生殖季節中,為競爭配偶與保護子代分別表現的競爭與築巢行為。成熟的雄性個體會有酒紅色的腹部特徵,搭配上於水草枝幹間築起的巢穴,兩者交互作用下,多對異性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不過成熟的雄性個體,在此時卻會對同樣擁有鮮明紅色腹部的種內或種間個體,產生強烈的排斥與驅趕觀念,因此一旦環境中出現有意挑釁或一較高下的種內與種間個體,多半會引發劇烈的打鬥行為。如同鳥巢般的特殊巢穴形式,除讓雌魚可在其中安心產卵外,同時也是稚幼魚完全孵化以前,受精卵最安全與穩定的庇護所。有機會在低水溫期接觸到這類遠從北方捎來的嬌客,不妨好好觀察一下!體會魚類繁殖行為中,極為罕見的築巢行為。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