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水族市場中,由於海水觀賞魚飼養風氣多已成熟,因此不但可以見到專門銷售海水觀賞魚或相關飼養設備的專門水族館,同時其中還包括許多除了珊瑚礁魚類之外的飼養對象;格外是如果飼養者喜好那呈現物種多樣性與完整生態景觀的特殊風格,多會在飼養環境中藉由諸如珊瑚、海葵、蝦蟹或其他軟體動物的混養,在有限空間中,盡可能的仿效自然環境,表現珊瑚礁水域特有的景觀特色。
不論是珊瑚或海葵,雖然在分類上屬於較為原始的生物種類,同時被歸納於腔腸動物中的牠們,在身體構造或生理代謝上,亦較棲息於相同環境中的諸多魚類、甲殼類或軟體動物來的簡單許多;不過可惜的是,或許因為這些生物多缺乏與飼養者密切的互動,同時往往在海水飼養環境中,同時必須扮演飼養與景觀營造等多種不同角色,因此自然多數人對於這些體態嬌柔,同時多有華麗型態與特殊色彩的海葵或珊瑚,反倒顯得疏遠而陌生。
除了如雞冠刺珊瑚等少數種類外,多數珊瑚具有明顯的群體骨骼,這些隨不同珊瑚種類而多有外型差異的群體骨骼,主要形成原因多仰賴於珊瑚蟲不斷的分泌堆積,而群體骨骼除具有分類參考的重要依據外,同時也為珊瑚蟲或水螅體提供了良好的附著基座,同時可用以抵抗部分掠食者直接的攻擊。不過當珊瑚群體旺盛生長時,充分伸展的水螅體或是明顯膨大的共肉組織,有時會將群體骨骼完全包裹,讓飼養者難以見到,除非珊瑚間的彼此競爭或掠食者的攻擊,而造成局部的死亡以致裸露群體骨骼,或是因搬運或移動而將珊瑚短暫的暴露於空氣中,才會見到由呈放射狀肋片彼此分隔的群體骨骼構造。
珊瑚之所以被與水母 (jellyfish) 或海葵被歸納為腔腸動物,主要原因是不論是水族館中經常所見的腎狀石珊瑚、海樹或是俗稱單胞胎或萬花筒的種類,各種類珊瑚的水螅體,主要皆由簡單的單一體腔構成;也就是說,向內凹陷的體腔,其實就正式牠們的消化腔,而這正市腔腸動物最簡單且直接的描述。單一體腔除了顯示牠們是屬於較早發生的物種外,在實際飼養與管理上的另一層意義,則是這類腔腸動物的消化能力都不太好,因此絕大多的數種類僅能以抓取水中型態細小的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或浮游動物 (zooplankton) 為食。
就正如圖片上所顯示的種類一般,飼養者所見到的珊瑚,悉數都是由一隻隻的珊瑚蟲或水螅體所組成的「群體」,所以細心的呵護對待與對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對於部分種類而言,其體內還多有例如蟲黃藻等微細藻類與共生,藉由建立於代謝生理的緊密分享與互補,除了讓人見識到生物間巧妙的共生行為外,同時也讓特定種類的珊瑚群體,在低波長的光源照射下,呈現神秘而特殊的欣賞價值。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