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水族即時資訊 / 商情動態 / 海水觀賞魚的供應現況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海水觀賞魚的供應現況
發文日:97/08/26
海水觀賞魚的供應現況

       多數種類的觀賞魚都來自熱帶珊瑚礁海域,並以極其華麗的濃豔體色與特殊型態,吸引愛好者的目光,進而產生欣賞與飼養的動機。因此相對於原本分布於淡水或半淡鹹水環境中的種類,這群來自熱帶珊瑚礁海域,同時分別以雀鯛、神仙魚、蝶魚、鸚鯛及其他種類組成的海水觀賞魚,往往更較淡水觀賞魚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也因此,不論是海水觀賞魚的飼養、採集或運輸工作,早在數十年前即已開始,一直到近十年,才有較為明顯的轉變。

       現今的海水觀賞魚供應現況,與先前最大的差異,多在個體的採集方式或來源上。首先,為能讓商品在市場中擁有更穩定的品質與活存狀態,因此早期以氰化物毒取的採集方式,如今漸漸被擁有豐富且純熟技術的人力採集所取代;特別對針對部分具有特殊欣賞價值、分布與數量稀少性及嬌貴的種類,多會標榜是透過對魚隻傷害程度最低的夜間採集方式獲得。而採集方式的轉變,不僅提高了個體的健康與運輸後的活存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在海水觀賞魚採集過程中,對於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印尼與菲律賓地處熱帶環境,加上多離島與綿密海岸線的先天優勢條件,讓島嶼邊緣的淺海環境多以珊瑚礁形式為主,同時蘊含大量且多樣性的海洋生物資源,因此成為全世界主要的海水觀賞魚或水族飼養物種供應國。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在被採集後先在定點集中並蓄養,到達一定數量或規模後,便經適當的包裝運送,供應國際水族市場所需;而主要的海水觀賞魚進口國,則以美國、歐盟及日本為主。以往藉由氰化物的劇毒來採集魚隻的錯誤操作,由於受到環保與生態團體的嚴加撻伐,加上以毒物採捕的魚隻由於殘餘毒素嚴重危害循環與代謝系統,因此即使能以較低價格搶佔市場,但以長遠的飼養管理來看,卻反倒呈現浪費資源與扼殺產業的限制因子。因此在近年來部分新興的海水觀賞魚供應商,莫不強調個體來源多為以人工潛水徒手採集,藉以確保個體活存與商品品質。

       另一個明顯的轉變,則是來自相關保育團體或貿易公約的限制,讓以往肆無忌憚的珊瑚採集與銷售,在今日成為必須受到管理與管制的商業活動。因此不論對於生產國或進口國,受到相關法令的管理與限制,因此僅能提供或銷售經過認可的繁殖個體,同時在繁殖培育過程中,亦不能對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而這些受到限制的種類,也從原本少數種類的硬珊瑚,逐漸擴增至俗稱為五爪貝的巨硨磲 (giant clam, Tridacna spp.)。

       這些看似日益嚴苛的限制標準,從資源保育或生態經營的觀點來看,卻反倒是讓產業能持續發展的妥善保護!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