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鮮明的艷麗體色,加上個體可愛逗趣的優雅泳姿,一旦遭受危險時,還會倏地竄入海葵中接受輕柔觸手的保護,種種令人目不轉睛的特殊生態行為,讓這類被暱稱為小丑魚 (clownfish) 的鋸蓋魚,成為海水觀賞魚中人氣不墜的熱門種類,並深受飼養者的喜愛與廣泛飼養。不過或許因為市場需求量大,因此小丑魚不但成為繼藍魔鬼 (Pomacentrus coelestis) 與三點白 (Dascyllus trimaculatus) 以外流通數量最多的珊瑚礁觀賞魚,同時多數供應市場的各種類小丑魚,有極高比例皆來自以氰化物非法採集,而並非以人工徒手採集的正當來源。
不過以氰化物這類劇毒化學物質捕捉的個體,往往會因為循環、代謝與神經系統接受到毒性物質傷害,因此不但在運輸後活存率異常偏低,且在後續的飼養過程中,亦常發生持續零星的死亡。這類非法採集且廉價供應水族市場的小丑魚,雖在早期頗受到一般飼養者的接受,但隨著生態與環保觀念的逐漸興起,與飼養觀念趨向成熟,如今這類以毒性物質捕捉的個體,已然失去了飼養者的信心,取而代之的,反倒是以潛水方式徒手採集的野生個體,不然則是在溫室中經配對與繁殖後產生的人為培育子代。
小丑魚的繁殖技術最早於德國與美國的業餘飼養者手中所建立,日本則有針對特定種類的零星繁殖報告,而本地小丑魚的繁殖技術確立,則分別由台東水試所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完成;相對於前者,本地由研究與學術單位完成的小丑魚繁殖,在時間上雖稍顯落後,但卻因為在培育過程中,同時進行種類與品系的收集,以及嘗試種內不同地域型及種間個體的雜交 (hybridization) 培育,因此不論從研究或技術層面,仍為小丑魚的完全繁養殖,寫下成果豐碩的紀錄。
本地主要繁殖種類以俗稱雙帶小丑的克氏小丑 (Amphiprion clarkii)、全身具有濃豔紅色的紅小丑 (Tomato clownfish, A. frenatus) 及市場中最具人氣的公子小丑 (A. ocellaris) 等三種小丑魚為主,此外諸如透紅小丑 (Premnas biaculeatus)、黑豹小丑 (A. latezonatus) 與粉紅小丑 (A. perideraion),也正陸續建立相關繁殖操作與育幼技術。
小丑魚的繁殖方式與多數體型相近的雀鯛 (damselfish) 類似,雌雄個體雖具有明顯的體型差異,然而配對後的親魚卻會以接力方式清理產床,並在產下水滴狀的附著性卵粒後共同守護,直至稚魚孵化。不過未能妥善管理稚幼魚,並採取適當的投餵與水質管理,因此多數繁殖者會在卵粒充分授精後,將親魚暫時移出,藉由光照與水溫的控制方式,推斷卵粒孵化時間,並在口裂形成前做好餌料生物的準備。能自由活動的幼魚可依序以輪蟲及豐年蝦無節幼蟲 (nauplii) 投餵,而當幼魚成長至1公分時便可見到個體表現屬於種別的色彩或條紋特徵。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