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本地產業發展動態 / 本地觀賞魚繁殖場介紹 / 屏東血鸚鵡繁殖場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屏東血鸚鵡繁殖場
發文日:97/08/26
屏東血鸚鵡繁殖場

       在水族市場陷在血鸚鵡飼養熱潮的 20 年前,區區數公分的個體身價便逼近 5 位,因此別說相關繁殖者或繁殖場公開飼養環境與繁殖方式,就連血鸚鵡的親代來源與種類搭配,都是個被嚴加保護的秘密。直到今日,經過多方嘗試與親代選汰,藉由對於子代個體體態、嘴型、成長速度與發色表現的衡量,血鸚鵡的親代來源,似乎已被專門的繁養殖場認定,由雌性的紫紅火口 (Cichlasoma bifasciatum) 與雄性的紅魔鬼 (C. citrnellum) 相互交配,能培育出兼具優異型質表現的子代。

       由於分別屬於種間親緣性的親代來源,皆為南美大型河產慈鯛,因此喜好溫度偏高的酸性軟水,成為飼養個體並促成配對與繁殖最好的水質狀態。由於屏東一帶早期即為臺灣培育觀賞魚的重鎮,溫暖穩定的氣候條件與豐沛的地下水資源,加上資訊取得快速與交通運輸之便,因此在血鸚鵡市場需求甚殷的當時,屏東部分漁場便將原本用以繁殖培育金菠蘿 (Heros severus var. "Gold") 或非洲慈鯛的溫室水槽或小型水泥培育池,改為繁殖血鸚鵡的場所,同時藉由氣候穩定的優勢條件,迅速生產出足以滿足市場的優良繁殖個體。

       為能確保配對親魚的健康與穩定性,並在整年中皆能維持一定的產卵與子代育成率,因此每個漁場莫不視這些培育不易的配對親魚為重要資產,而給予最周全與細心的呵護與對待。配對的成熟親代皆被飼養於獨立的玻璃水槽中,而預備接替的年輕種魚,則被暫時蓄養於戶外土池,藉由自然光照與營養豐富的餌料供應,迅速累積體型與展現體色,並在隨後被挑選進入繁殖隊伍。為了避免配對過程中過於劇烈的打鬥與追逐,因此在不妨礙個體正常攝食與健康生理的前提下,部分個體的牙齒多被妥善修整,以降低成熟個體在配對過程中的損耗。

       穩定配對後的親魚會呈現和諧且共同清理產床的溫馨畫面,此時管理者會依據實際狀況,藉由調整水質或持續更換部分缸水,刺激個體交配產卵。由於這類南美大型河產慈鯛多以基質產卵為主,因此多會在親魚缸中投入諸如產卵筒、瓦片、花盆或是玻璃煙灰缸等具有光滑平面的介質,讓配對親魚可將具有附著性的卵粒產在介質之上。而之所以使用具移動性的介質種類,則是為了提升親魚的產卵頻率並累積子代數量,因此在親魚完成產卵工作後的12-24 小時,操作者便會將表面黏附大量卵粒的介質移往添加微量消毒劑的環境中繼續孵化,而如此的操作不但大幅降低卵粒被親代不慎吞食的機會,同時只有穩定飼養並充分供應營養均衡的食物,親魚在 2-4 週內多可在次產卵。移出的卵粒在充分孵化後,則為方便管理而多將數批幼魚同時放養於水量 150-200 公升的玻璃水槽中,進行統一的投餵與管理。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