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臺灣常見的石斑魚 / 主要的養殖石斑魚 / 青石斑魚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青石斑魚
發文日:111/10/19

中文名:
青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awoara

俗名:
黃丁斑、石斑、過魚、中溝、白馬罔仔、Yellow grouper

介紹:
青石斑魚外觀體型呈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體色,頭部及體側上半部成灰褐色,腹部為金黃色。暗色橫班分佈,體側有4條,尾炳1條,頭部1條但不明顯。全身散佈著小黃點及小白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此魚和擬青石斑魚極相似,主要的差別在於擬青石斑魚前鰓蓋骨後緣平滑及尾鰭不具黃色緣。青石斑魚的分佈區域為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南中國、越南及台灣。在台灣以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為主要分布區。棲息地為 水深10-50公尺處之石礫區或沙泥區海域,幼魚則較常出現在潮池區。食性為肉食性,以魚類為主食。主要的產卵期在每年6~7月份,為分批多次產卵型。青石斑魚為高經濟性之食用魚,目前以可人工養殖。捕獲方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烹調方式以清蒸為佳。

 

參考文獻:

1. 邱沛盛, 邱俊豪, 何信緯, 黃政軒, 朱永桐, 葉信利 (2022) 青石斑魚之種魚培育、養殖管理及生殖季節調查. 水試專訊, 79, 43-45.

2. 周婉霞, 薄治禮, 辛儉, 毛國民 (1994) 人工培育青石斑魚 Epinephelus awoara 仔, 稚, 幼魚的餌料系列. 浙江水產學院學報, 13(2), 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