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臺灣常見的石斑魚 / 主要的養殖石斑魚 / 吊橋石斑魚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吊橋石斑魚
發文日:97/10/31
中文名:
吊橋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morrhua
俗名:
石斑、過魚、Snakesking sea bass、Comet cod、Contour rockcod
介紹:
吊橋石斑魚外觀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1倍。體色在頭部及體側淺黃色,且在魚體上還具多條暗褐色弧形寬帶。
吊橋石斑魚喜好棲息於較深之岩礁區,棲息深度在80-230公尺間。生活史上的特性為有一性轉變的過程,雌魚約在標準體長40-45公分時開始性轉變。食性為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
分布區域為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太平洋中部。台灣南部、北部及東部海域有產。
吊橋石斑魚棲所較深,產量不多,並非主要經濟性之食用魚。補獲方式為延繩釣、流刺網及一支釣等。烹調方式以紅燒為佳。
吊橋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morrhua
俗名:
石斑、過魚、Snakesking sea bass、Comet cod、Contour rockcod
介紹:
吊橋石斑魚外觀體型呈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1倍。體色在頭部及體側淺黃色,且在魚體上還具多條暗褐色弧形寬帶。
吊橋石斑魚喜好棲息於較深之岩礁區,棲息深度在80-230公尺間。生活史上的特性為有一性轉變的過程,雌魚約在標準體長40-45公分時開始性轉變。食性為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
分布區域為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太平洋中部。台灣南部、北部及東部海域有產。
吊橋石斑魚棲所較深,產量不多,並非主要經濟性之食用魚。補獲方式為延繩釣、流刺網及一支釣等。烹調方式以紅燒為佳。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