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採後處理 / 褐變之謎 / 果實構造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果實構造
發文日:98/09/16
荔枝果實的果皮、果肉、種子等主要部位之間並無輸導組織聯繫,在採收前果實因蒸散而產生的水分斷絕仍可由樹體供應,但是當果實採收後水分缺乏,且果皮無法由果肉補充水分,因此果皮在採收後即快速失水,造成果皮硬化和褐化。
果實的表皮為龜裂狀,最初是經由皮目散失水分,而當放置時間增長後,失水會導致採收時即存在於果皮表面的微細裂痕數目增多,造成更多的水分喪失。加上外表並無蠟質層的被覆,因此水分的喪失會較一般具有蠟質層的果實快速。
影響荔枝果皮褐變的因素很多,例如失水、裂果、病蟲害、寒害、花青素含量的降解、酵素活性的改變等。果皮在失水後薄壁細胞層會產生扁平化現象,發生原生質壁分離(plymolysis),使細胞膜體向內互相擠壓,導致細胞膜體受到損傷,隔室化效應消失。細胞膜體受損會使花青素與多酚氧化酵素接觸,還有液胞內的pH值亦會因膜體的控制物質進出的能力衰退而產生變化,造成花青素含量及向外滲漏與酵素和基質作而,而引起顏色的改變。
(圖 張哲瑋提供)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