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玉子 (Ficus awkeotsang Makino),為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常綠蔓性藤本植物,原生於800-1800海拔公尺山區,又稱「玉枳」、「枳仔」及「草枳仔」。
最早有關於愛玉子的紀錄為1921年連橫的《臺灣通史》「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記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自此之後,這個植物有了個柔美的名字-「愛玉子」。愛玉凍也成為消暑的必備飲品,甚至遠銷到東瀛,成了日本人的最愛。
臺灣通史內容 翻譯
愛玉子原產於嘉義山中,但舊志中未記載其名。清朝道光年間有位住在臺南的商人,因從事山產生意,經常往來臺南及嘉義山區,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必須徒步翻山越嶺。
一次偶然機會下,商人因為趕路口渴,過溪時隨手接起河水止渴,瞬間有股涼沁心脾、全身舒暢的感覺,十分驚訝在盛暑天,怎麼會有飲冰的感覺,仔細一看發現水面浮著一些種子 (樹子),於是進一步將種子放入水中揉洗一番,分泌出大量果膠,凝成剛剛所吃到的凍狀物。
因此商人靈機一動,將附近藤蔓上生產這個種子的果實拿回家,將種子放入水中搓洗,馬上形成溪邊吃到的凍狀物,進一步加入糖水,別有一番滋味,或是添加少許兒茶,讓凍狀物呈現迷人的瑪瑙色澤,再加以販售。由於大家吃著此凍好吃,卻不知此凍名稱,因商人是命其年約15歲的女兒販售此凍,商人的女兒名叫愛玉,因此民眾便稱呼此凍為「愛玉凍」,之後採收愛玉子的人越來越多,甚至賣到福建及廣東地區。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