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酪梨小檔案 / 台灣酪梨引進歷史 / 酪梨台灣發展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酪梨台灣發展史
發文日:98/09/04

日本佔領臺灣之初,前殖產部長橋口文藏氏,就曾寄贈臺灣墨西哥出產之酪梨苗木,可惜栽培後枯死。

1902年

明治35年殖產局長新渡稻造博士,曾從夏威夷引入苗木數棵種於臺北植物園,但亦枯死。

1918年

大正7年3月,經由美國領事 Theodre C. Hamm 及臺北大和商會協助,從美國阿姆斯壯公司引入Harman、Taft、Northop種之酪梨共20棵,假植於士林園藝試驗分所。

1919年

大正8年6月自士林園藝分所移植Harman及Taft2種至嘉義農業試驗支所。大正8年7月試植Fuerte 1棵,墨西哥系苗50棵於嘉義農業試驗支所。之後,由於前二期輸入之苗木在嘉義支所生育良好。

1922年

大正11年起開始結實,故進而利用種子培植種苗進行分配種植,臺灣酪梨栽培從此發端。

1931年

昭和6年4月至嘉義農業試驗支所貴島豐智技師到夏威夷及加州出差時輸入下列品種供試驗之用。這些品種包括:Panchoy、Winter、Haley Early、Haley、Haley late、Nabal 、Osbon、Farm Pear、Halemana、Calabash、Blue Walnut、Foster Summer、Itzamuna、Baldwin、Green Pear、Osbank、Summer Pear、Large Green。其他實生苗數種。

 

臺灣光復時,大多數原種於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的20餘品種200 餘株酪梨老樹被被日軍所伐,摧毀殆盡,致光復後接收時只剩五株三品種,殊為可惜。幸前推廣於附近農家的種苗尚有14個品種,經利用嫁接或高壓方法重新繁植種苗,使部分品種得以再回種嘉義分所。 

1954年

農發會(現農委會)從美國 Kinsman種苗場購入Hall、Tonnage、Lula、Waldin、Booth #7、Fuchsia、Pollock、Choquett、Booth 8等品種,並種於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1956年

又從美國阿姆斯壯(Armstrong)公司購入Edranol、Irving、Ryan、Zntano等品種。

1985年

嘉義農試所行藉省府預算由美國購入9種酪梨優良品種及4種抗根腐病砧木。

1992年

藉由農委會補助從義國引進耐根腐病品系砧木755、Toro Canyon,耐黃化砧木Borchard及接穗品種Jim及Mexicola。

1994年

藉農委會補助從美國引入Pinkerton、Esther、Gwen、Witsell等4種接穗品系,及Tomas、G755、Toro Canyon、Duke 7等4種耐病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