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鹿之飼養與管理 / 鹿隻飼料與營養 / 鹿隻所需之營養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鹿隻所需之營養
發文日:98/08/20
動物需要營養分來維持生命及從事生產,鹿隻也不例外。就飼養著的利益而言,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收益,一直是最重要的課題。
一般而言,飼料中的營養份可概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脂質、醣類、維生素與礦物質。

(一)水分
水是動物體含量最多的成分,約佔體重的十分之七,身體內所有的生化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進行,水在身體中也負責物質與熱的運輸。其在動物體內的主要功能為:
1.維持生命和保持細胞形狀所必須,為各種體細胞的主要成分。
2.為各種物質的運送者,代謝產物與營養份攜帶的介質
3.調節體溫使之維持正常。
4.稀釋營養分及體液,使動物體內之消化和代謝作用作用能順利進行。
5.擔任體內各項活動有關的特殊任務,如關節中之潤滑液、脊髓液成分和眼睛的潤滑液等。
6.為大部分物質的溶劑,使味道能為味蕾所感覺。
7.呼吸到內氣體交換時,保持肺泡的濕潤。
一般動物水分的來源有三,即是從飲水、飼料中所含水分與代謝水等三個來源。如水份供應不足,將使得血液變濃導致運送養分與廢物的能力降低。當失水量達體內水分的十分之ㄧ時,將導致動物死亡。鹿隻飲水的供應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當冬季青草料缺乏而改飼予乾草之際,以及平日飼予補充精料之後,此外,如逢天氣炎熱、母鹿分娩、長途運輸及鹿茸生長時,飲水的充分供應更是不可疏忽。

(二)蛋白質
動物體中各種物理與化學的活動,均有蛋白質參與其間。各種動物均有其特殊的蛋白質結構及不同的理化性質。胺基酸為蛋白質組成分子之最小單位,雖然目前已發現的胺基酸有百餘種,但組成蛋白質的僅有25種。動物體無法自行合成胺基酸以合成蛋白質,故而所需之胺基酸必須藉著飼料攝食。鹿本身雖然可經由瘤胃微生物的分解與合成作用,來獲取所需的各種胺基酸及蛋白質,但畢竟其瘤胃的容量與消化芻料的能力有限,尤其當鹿隻臨生長發育、懷孕、哺育、換毛及長茸等時期,平時藉瘤胃消化芻料所獲得的蛋白質在此刻就稍嫌不足了,因此養鹿業者如想獲致理想的成績,就必須視其狀況適時的給予精料之補充。


1.維持所需的蛋白質
身體各種蛋白質的更新與腸道上皮細胞的更新都需要蛋白質,這些被更替掉的蛋白質最後都以內源性尿氮與代謝性份氮排出體外。鹿隻維持所需的可消化粗蛋白質量約為3-7.5g/Kg0.75。如換算成飼糧的粗蛋白質含量,則約為5.5-5.8%,但為恐種間變異或四良品質之變異,可將鹿隻的維持的蛋白質需求量定為7%。

2.生長所需的蛋白質
各報告對鹿隻生長所需的蛋白質各有差異,從11%到25%都有。然而,從多數報告的結果來看,日糧粗蛋白17%可能已可符合大部分鹿隻生長所需。

3.懷孕所需的蛋白質
懷孕所需的額外蛋白質含量並不多,只在懷孕後期才有一點點意義。

4.哺乳所需的蛋白質
泌乳期間,母鹿的蛋白質需求十分迫切。按公式計算,母台灣梅花鹿在泌乳高峰時,每日約需攝取可消化蛋白質110g。基於方便計,Verm and Ullrey(1972)指出含粗蛋白質17%的飼糧很適合於泌乳期白尾鹿的需求。

5.生長鹿茸所需的蛋白質
鹿茸成分中蛋白質含量最多,故可推測蛋白質對鹿茸生產很重要。根據粗略的研究指出,鹿茸稱漲其所需的粗蛋白質含量為17%。

6.鹿隻蛋白質需求量的總結
由多項資料總結,飼糧中粗蛋白質17%大致上可滿足鹿隻大部分情況的需求。成熟鹿隻在非生產期間,飼糧的粗蛋白質含量可稍於降低,但仍不應低於12%。

(三)脂肪
脂肪為動物體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亦可能供作為動物能量的來源,其能量為等重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2.25倍。當飼料中的三酸甘油脂被鹿所消化後,則會產生許多不飽和脂肪酸,這些不飽和脂肪酸經瘤胃細菌氫化之後,則變成硬脂酸。在瘤胃微生物合成脂質的過程中,同時會產生部分的飽和脂肪酸,這些脂肪酸最後進入乳汁及體脂肪中。
瘤胃微生物消化脂肪的能力受到嚴格的限制,一般鹿隻的日糧中脂肪含量必須限制在5.0%以下,如若增加到10.0%以上時,則其瘤胃微生物之活力將會降低而致使碳水化合物的發酵受阻,同時鹿之採食量亦會隨之下降。

(四)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可分為糖(sugars)與非糖(non-sugars)兩個主要部份。一般飼予反芻動物的日糧中通常以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澱粉與含多量果聚糖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鮮嫩牧草為主,其經瘤胃微生物代謝作用後變為醋酸、丙酸、丁酸、揮發性脂肪酸、二氧化碳、甲烷及氫氣等物質,然後以其他形式分別儲存於各器官與組織中,而其中的氣體部份則經由噯氣排出體外,但如果我們飼予鹿隻的精料過多,而造成其瘤胃發酵作用旺盛,氣體積聚過多乃至發生鼓脹,那麼輕則虛脫,重者死亡,從事養鹿工作者對此絕不可掉以輕心。

(五)維生素
維生素為一有機化合物,動物體僅需要少量便可供正常生長和維持。與其它的營養分比較,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如果持續缺乏,則將導致新陳代謝之擾亂,最後引發疾病。維生素可分為脂溶性與水溶性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有A、D、E、K,水溶性維生素有B1、B2、B6、B12及維生素C。
鹿隻大都不虞維生素的缺乏,因維生素B群與K可由其瘤胃合成,而A可由平日所食之青草獲得,維生素D則可由充足的日照下得到,但為安全起見,飼料中往往都會添加維生素A和D。

(六)礦物質
動物體必須的礦物質,包括巨量元素:鈣、磷、鉀、鈉、氯、硫和鎂以及微量元素:鐵、碘、銅、錳、鋅、鈷、鉬、氟、釩、釸、錫、砷及鎳等,皆被列入食物中所必須存在者,但尚有些爭議。總括而言礦物質可歸納下述幾個主要作用:
1.形成強壯的骨骼結構。
2.構成體組織物質之成分。
3.酵素系統的致活劑。
4.滲透壓平衡之維持。
5.維持正常酸鹼平衡。
6.發揮對肌肉和神經感應性的特殊影響。
7.與維生素間的互補作用。
一般而言,鹿隻飼養時,除供給礦鹽及注意鈣磷比例外,在其飼料中均已富含各種礦物質,故不必要另外添加。鈣與磷之間具有交互作用,兩者的比例應在適當範圍,通常鈣/磷比以1-3為宜。由多項研究粗估,鈣0.6%與磷0.4%似乎可以滿足鹿隻大部分情況需求。

鹿隻在不同的生理階段,牠的營養需求量也不相同。此外,任何動物在任何時期的營養需要量資料,都是平均值。然而,由於消化的能力、養分代謝的效率、其他生理或健康狀況,在個體間有相當大的變異,同時,各飼養場的物理條件(例如建築方式、風向、風速、日照、通風等)、管理方式(例如群飼或個別飼養、限飼或任飼、鹿之運動狀況、鹿舍清理、緊迫等)、衛生條件與其他條件也有不同,所以所有文獻上所述的營養需求量只具參考價值,不保證符合每一鹿隻在當時的真正需求。因此,在飼養時應隨時對每一鹿隻作個別的觀察,過於肥胖就需減少餵飼量;過於清瘦就需增加餵飼量。當然,此種作法將增加餵飼人員需多工作量,也甚難執行。解決之道就是分類、分群或分區管理。相同生理階段者分為同一區或同一群,並在必要時,在同區中依體況在分成小區。

營養分的利用,除了應考慮某些營養分含量的均衡之外,更應考慮個別營養分在量上的充足。例如,飼養者如使用營養分濃度低的飼糧,則可增加餵飼量而增加營養分的提供。然而,當飼糧消化率太低時,鹿隻即可增加採食量,也將因達到採食量的上限,而使可消化能攝取量可能不足。一般來說,飼糧能量的消化率若低於50%或可消化含量低於2.2kcal/g時,鹿隻的採食量達到限度,故能量攝取量將隨著下降,而可能不敷所需。因此,在提供飼料時,除了須考慮量之外,亦應考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