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生
主要由梭狀桿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在鹿之消化道大量增殖,產生毒素引起急性毒血症而致死。其死亡率接近100%。其誘因在於京四料突然改變或年輕生長迅速致採食量急劇增加引起此菌大量增生。
2. 病原
此梭狀桿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唯一專性厭氧、革蘭氏陽性桿菌。自然存在土壤或動物腸道。
3. 症狀
(1) 甚急性:無任何症狀即死亡。
(2) 急性:約存活24小時,且有明顯的神經症狀(如眼球向背側翻轉),可見到突然抽搐,在開始後1-2小時內即死亡。
4. 診斷
(1) 由剖檢可見到胃腸漿液膜出血。以及心囊液增加,心外膜出血。
(2) 將腸內容物過濾接種小白鼠,小白鼠死亡則為此病。
(3) 將腸內容物厭氧培養及鑑定。
5. 治療
無有效治療方法。
6. 預防
在更改精飼料時,需以一定比率逐漸將舊料減少新料增加至完全改為新料。這期間愈長愈能避免此病之發生。長茸前給予精飼料要緩慢地增加直到長茸期每天所給精飼料之量為止。而每天精飼料和草料之比率要以草料為主,不要給予過高比率之精飼料。
(二) 結核病 (Tuberculosis)
1. 前言
結核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就是說,它可以由動物傳染給人,也可以由人傳染給動物。主要由分枝桿菌屬( Mycobacterium sp.)引起的疾病。本病的傳染媒介,可藉空氣、飛沫、病鹿的分泌物、糞便以及受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感染。而鹿舍的潮濕、採光不足、通風不良、密飼、動物的營養不良等因素,會使本病的傳染擴大。
2. 病原
本菌屬分枝桿菌屬( Mycobacterium sp.)。具抗酸性、不形成芽孢、無運動性、絕對需氧菌。本菌依其感染,培養及病原性之差異可分為:
人型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人、鹿、猿類、猴類、犬、鸚鵡等。
牛型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bovies)感染牛、鹿、羊、豬、鳥類、人、猿類、猴類、犬、貓等。台灣的病鹿已有檢出此型。
鳥型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avium)以鳥類為主。國外病鹿已有檢出此型。
未定型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malmoense)台灣病鹿已有檢出此型。
3. 感染途徑
感染途徑:可分
(1) 吸入性:成人及牛、鹿之結核病變以此為主。最常見於胸腔、肺臟。主要因病鹿咳嗽時將結核菌已飛沫方式咳出散佈在空氣中或因咳痰乾燥後與塵埃一起散佈在空氣中,而健康的鹿及人吸入後而感染。
(2) 食入性:幼年動物較多。因為吃入含大量結核菌的乳汁而致病,或是吃入已受污染之飼料、飲水、糞便及病鹿之分泌物。其病變已消化道為主,在腸、肝、脾等消化道之淋巴結可見。人常吞嚥痰液或吃入含結核菌的食物感染。
(3) 皮膚性:主要因受傷的皮膚接觸結核菌而感染。病變在局部淋巴結如類肉瘤。
(4) 生殖道:主要經生殖道感染,如子宮、副睪丸有結核結節其分泌物經交配而感染或是胎盤有結核結節經血液進入胎兒,則在出胎兒可見全身性感染,在人類幼嬰有結核性腦膜炎之發生,在小牛亦有報告。
4. 臨床症狀
由病灶之位置而呈現不同的臨床症狀。若侵害肺臟或胸腔則引起間歇性乾咳、呼吸困難、喘氣、聽診時偶見捻髮音。侵害腸則可見慢性間歇性下痢,引起慢性消耗性消瘦、貧血等。若侵害腦則有急性腦膜炎之症狀,可呈現反射機能亢進、麻痺、痙孿、斜視、目盲等症狀,視侵害的部位而定。若因利結節在體內破潰,多數病菌經血行於全身,則有全身症狀,此時往往斃死。若感染深部淋巴結,擇鄰床上無症狀,若感染表面淋巴結,則腫大之淋巴結可察覺出。動物病重或病程較久則成衰弱、厭食、發微弱之熱。
5. 診斷
分斃死鹿隻或人之病理學檢查及存活鹿隻或人之診斷。
(1) 斃死鹿隻、人之病理學檢查:
a. 斃死鹿隻之剖檢:病灶主要以結節、乾酪化壞死為主。小結節散佈在整個肺或大小不同結節致使整個肺葉呈硬塊狀。組織切面之結節中心區壞死,內含黃色乾酪樣之膿液,形如火山口,此種結節亦會在其他器官如肝臟、脾臟、胃大網膜、腸繫膜、胸肋膜、橫隔膜、心囊、咽背淋巴等器官出現。
b. 斃死病人之剖檢:病灶與鹿相同,主要以結節、乾酪化壞死為主。肺臟因結核結節破潰而形成大空洞或大小不同結節致使整個肺葉呈硬塊狀。此種結節亦會在其他器官如胃、腸等器官出現。
c. 組織病理學檢查:在顯微鏡檢察下、可見有纖維組織包為此結節、中心區壞死、鈣化,並可見抗酸性菌體。有些病灶的周圍可見巨細胞、蘭罕氏細胞。這些病灶可出現在身各臟器如在肝小葉細胞之間可見巨細胞、蘭罕氏細胞、壞死碎片等所形成之壞死病灶。在腎實質間滿佈著典型病灶。在肺胞間散佈著典型病灶。在脾實質中散佈著蘭罕氏細胞、壞死碎片等所形成之壞死病灶。在淋巴結可見有纖維組織包圍此結節、中心區壞死、鈣化等病變。
(2) 存活鹿隻之診斷
a. 存活鹿隻之診斷:目前以結核菌素做皮內注射檢驗或以X光照射為主。而以X光照射較為準確,但其可行性則因鹿隻固定及X光機的攜帶或操作者的經驗而有所困難。然而結核菌素皮內注射檢驗則往往有偽陽性及偽陰性之出現,且不能分出病畜病程即其嚴重度。
b. 結核菌素皮內注射檢驗方法:把鹿隻固定,剃毛,量皮厚,注射部位以70%酒精棉擦拭,以0.1mL結核菌素打入頸側皮內,經72小時後觀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紅腫,以往量一次注射部位皮厚,若兩次皮厚差低於3mm則為陰性,3-5mm則為陰性,3-5mm為偽陽性,5mm以上為偽陽性,偽陽性格一個月以上在做一次檢查,假如仍然為偽陽性則判定為陽性。目前法規只要腫大即為陽性。
6. 預防及控制
針對公共衛生及畜主本身安全起見,陽性鹿隻應與以撲殺。不出售陽性鹿隻之畜產品,如鹿茸、鹿血酒、鹿肉等。
預防上,購鹿時最好確定該場為陰性鹿場,而購買的鹿隻應做結核菌素皮內注射檢驗,若為陰性才購入。農場的入口處可社消毒槽,內置消毒水如甲酚、甲酚皂液、次甲氯酸鈣或次亞氯酸鈉,並準備膠鞋,令參觀者換穿膠鞋,外披農場之披衣,怕過消毒槽後才進入。鋸茸設備需自備以供外來鋸茸者使用。
另外,鹿場最好有運動場提供鹿隻運動及曝曬陽光,以免鹿隻永遠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畜舍內,增加感染的機會。
7. 結論
總之,瞭解結核病傳染途徑則盡量避免外來病原之侵入,並主動與各縣市家畜疾病防治所聯絡,定期做鹿隻結核病檢查,才能保有健康的鹿群集人的安全。
(三) 鹿的大腸桿菌 (Colibacillosis)
1. 發生
這是一種心聲動物的疾病,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所引起。
2. 病因
大腸桿菌正常存在於成年動物與人類的消化管內,且不具病原性。然而某些菌株卻對幼齡動物具有病原性,而動物對它只有只有少許的抵抗力。致病菌株造成組織炎症反應及毒性變化,但在病因上,它不是一種單一感染。顯然地牽涉到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括動物年齡、營養狀況以及環境等因素。而飼養密度、氣候、天氣(特別是溫度變動太大及缺乏日照)最為重要。在仔牛造成這種疾病的最重要因素是初生24小時內沒有提供初乳,而在鹿方面也是一樣的。仔畜在初生12小時內吸收免疫求蛋白的能力最大,然後迅速消失。因此,假如仔鹿以人工哺育則在最初24小時內仔鹿必須和吸吮母鹿初乳。假如仔鹿不能和母鹿在一起,則牛的初乳將可用以哺育。此病也可以和病毒混合感染,而造成鹿的腹瀉。如同大部分初生動物所發生的病例一般。
3. 臨床症狀
分為三型:
(1) 敗血症:常發於初生第一個星期。一種短暫、急性病,病程在24至96小時。沒有臨床症狀可供確診,感染仔鹿有沈鬱、虛弱、完全厭食及心跳加速。體溫在最初時上升,但是當下痢後即迅速降至常溫下。而且有時發生赤痢。有可能發生神經症狀,包括角弓反張,間歇性划槳樣痙孿及眼球震顫。
(2) 腸毒性大腸桿菌症:在很短的時間內(2~6小時),初生仔鹿及虛脫並死亡。呈現昏迷、低於常溫、黏黏的皮膚、蒼白的黏膜,表面靜脈塌陷,心率布規則及震顫,中度運動痙孿,沒有明顯的下痢。
(3) 腸毒性大腸桿菌症(白痢):發生在初生後三星期,但絕大部分在第一週,份變成水樣、糊狀,通常為白色到黃色,常常混有血液。體溫常高達40.5℃。飲水廢絕、遲鈍及無精打采而且迅速脫水。可能有明顯腹痛及常有裏急後重的發生。
第3型的症狀在紐西蘭及澳洲都有報告,美國以人工哺育的白尾鹿也有報告。前二型被認為發生在所有初生突然死亡的病例中。而經密切觀察後得知低於2週齡和母鹿在一起的仔鹿可避免發病。
4. 病理
敗血症型及腸毒性型沒有肉眼可見的變化,而確診靠自腹部內臟及生前自心臟採血所分離出的病原菌來確認。較不嚴重的病例則在死前有一段病懨懨症狀且顯現出黏膜下及漿膜下污斑樣腸炎。在漿液性腹腔可能有纖維性滲出液。
5. 診斷
在小牛這是主要的敗血性疾病。但是對幼齡鹿而言,以後是否形成一個重要問題則仍須觀察。小肉牛得到類似症狀時,罹病率高達100%,而致死率為2~5%。同樣地,產後仔鹿也可能如此。確診則需要靠分離病原菌,並做抗生素敏感試驗。當臨床症狀及解剖症狀類似上述時,則可強烈地懷疑即此病的發生。在類症區別時,沙氏桿菌症也會造成此種情況。
6. 治療
大腸桿菌對許多廣效性抗生素具有敏感性。同樣地,對藥物敏感具有很大的變異。所以治療時需做藥物敏感試驗。口服3~5天常用於腸型大腸桿菌症的預防,但當敗血症發生時,必需採用腸外給予治療。如果可行的話,隔離病畜並提供溫度不變及避免賊風的地方。假如下痢持續超過24小時,則需經由腸道供給胺基酸及維生素,同時避免餵乳並口服電解質24小時,並以2~3天知其間內漸漸地供給乳汁。假使不能口服,則鹿隻必需以非腸道性的方法提供液體。同樣地,沙氏桿菌症也是如此。
7. 預防及控制
對仔鹿而言,只有少數的預防措施,如出生時讓仔鹿及母鹿在一起且提供避風、乾淨及溫暖得出聲欄廄。欄廄不能過於狹小,並且避免出生時受到外界干擾,避免小鹿受到飢餓或未進食初乳或師溫等緊迫。以人工哺育之小鹿,需注意餵乳清潔。如於室外,需給予遮蔽物及避風物。
(四) 沙氏桿菌症(Salmonellosis)
1. 發生
由Salmonellosis typhimurium所引起。
2. 特徵
罹病率高,死亡率高,在緊迫後發病。
3. 病菌
G (-)桿菌。
4. 致病機制
病菌進入消化道之途徑為攝入至腸道而分泌毒素。其爆發之程度端賴污染程度而定。
5. 症狀
甚急性敗血症:新生至二週齡仔鹿,突然死亡,在死前可能有神經症狀。
急性腸炎:較大鹿隻在運輸或其他緊迫之後發生。高熱40~41℃,嚴重水樣下痢,有時血痢,糞便惡臭,常含黏膜或纖維蛋白,可能有腹痛之症狀。若不治療,則發生嚴重毒血症與脫水,隨後致死。
亞急性與慢性腸炎:食慾不振,間歇熱,持續下痢。
流產型:鹿隻尚無此疾病。
6. 治療
給予抗生素。支持療法:口服收斂劑,電解質。非經腸道的液體補充,胺基酸、維生素。
7. 預防及控制
如同大腸桿菌。
(五) 巴斯德桿菌症 (Pasteurellosis)
1. 發生
巴斯德桿菌一般被認為與家畜的呼吸道疾病有關。但也能造成其他的症狀,無論是初次病原性或是二次侵入性。運輸熱在牛方面被歸於是感染性疾病,而它常伴隨有呼吸道的臨床症狀或是腸道的臨床症狀,其原因乃在於動物最近曾被運輸過。而巴斯德桿菌肺炎主要是此病的主要部分。而事實上,此病症是與其他病原合併之極複雜的病症狀。
2. 病因
敗血性巴斯德桿菌症的爆發,起於長期環境的緊迫。而其發生原因乃在介入其間此病原存在於帶菌動物的扁桃腺及鼻咽的黏膜,經由接觸及食用污染之飼料與飲水或經飛沫傳染。本菌為革蘭氏陰性,球狀短桿菌。不形成芽胞,無運動性,無莢膜。二端染色較深,而有二極(bipolar)染色之特徵。不產生外毒素,易以消毒劑殺死。巴斯德桿菌肺炎是一種呼吸道感染。其特徵為支氣管肺炎,纖維素性胸肋膜炎。肺炎初步感染在腹葉,並引起堅實,而支氣管的連黏則引起大聲的水泡音,胸膜炎則引起嚴重的胸痛。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缺氧及毒血症。
3. 臨床症狀
除已發現動物死亡或垂死外,很少觀察到症狀。
4. 病理
肺炎性的巴斯德桿菌症呈現典型的肝樣病變,大部分在心葉及尖葉,並有卡他兒性支氣管炎及漿液性纖維性胸肋膜炎,且有大量的滲出液積蓄。敗血性的巴斯德桿菌症在肉眼可見典型的全身性點狀出血,特別在漿膜面,另有肺水腫和淋巴水腫,皮下浸潤膠狀液體,而有一些可見早期的肺炎病變及出血性胃腸炎的病症。
5. 診斷
依據解剖的病徵及自病灶中分離出巴斯德桿菌來確診。而出血性敗血症的病例,最好自心臟的血液及脾臟採樣做細菌培養。
6. 治療
在發病早期給予抗生素的治療是有效的。假如沒有治療則會死亡。口服或非經腸道的給予四環素、磺胺劑及配尼黴素都曾成功應用於家畜,且以正常劑量治療3~5天,可能是用於鹿隻。此外,已感染的鹿隻必需隔離在一溫暖房間裡,特別在惡劣的冬季期間。使用糖類皮質素與長效性抗生素可提高鹿的存活率。
7. 預防及控制
爆發的程度完全視造成因素而定,如惡劣天氣狀況,動物處在天氣緊迫的時間。擁擠程度及其他生理緊迫。很多措施可減少這方面的緊迫,對於熱帶鹿種(馬來鹿、斑軸鹿及水鹿)在惡劣的冬季天候中應有足夠的隱蔽物。如上所述,當動物經過補濁及長途運輸的緊迫後,非經腸道的給予抗生素可應用以預防此病的發生。
(六) 放射線菌症 (Actinomycosis;LumpyJaw)
1. 發生
由Actinomyceer bovis引起。
2. 特徵
主侵害上頷與下頷,為化膿性肉芽腫。
3. 病菌
A. bovis常存口腔。
4. 致病機制
恆齒長出期可經由齒槽感染,或因棘、小樹枝穿刺而感染。
5. 臨床症狀
上頷或下頷因骨炎或柔軟組織膿腫而造成明顯的腫脹,因疼痛而致採食困難或咀嚼不良。若往上波及腦則可能有神經症狀。波及鼻甲骨前有鼾聲的呼吸。
6. 治療
Penicilin局部治療,或NaI全身治療1g/ 12-15 kg體重,10-14天靜脈注射一次,濃度為10%。
7. 預防及控制
由於本菌常存在口腔內,所以其預防之道在於餵飼時避免有小木枝、金屬(如鐵絲、鐵釘等)存在於飼料及草料內,以免因穿刺而感染,或是引起穿刺性胃腸炎。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