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借腹生子 / 豬胚移置 / 豬胚移置的推廣及展望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豬胚移置的推廣及展望
發文日:101/01/16

豬胚的採集與移置因為豬隻生殖道型態學上的先天性限制,目前仍必須仰賴於外科的方式進行。惟這種操作並不是很困難的工作;所須的操作時間,以三人為一小組,自豬隻麻醉、採胚、尋胚到移置後縫合完成,大約須時 30-40分鐘。而供胚母豬每頭在一位受過五十頭採胚訓練的手術者操作下,可供胚達四到六 次。本所為推廣豬胚採集及移置技術,曾於 1990 年三月舉辦為期五天的「豬胚採集、顯微操縱和移置技術研習會」,計有學員十六人完成該等技術訓練。另為了加強本技術田間應用之可行性,亦曾於本所畜牧場及核心豬場之豬舍,直接於經洗淨、消毒之地面進行豬胚採集與移置之試驗,且有產仔之例。
在國外,亦有洲際之間進行豬胚移置成功之例。惟常溫狀態下豬胚在體外的時間越久,其受胎率及產仔率便會受到影響。因此,在豬胚採集與移置的未來發展上,必須朝向採胚和胚移置技術之非外科化,豬胚常溫、低溫或起低溫保存運輸之技術開發,並配合適當的超級排卵與發情同期化處理、豬胚操縱技術,以作為促進豬隻遺傳育種改良上,更為有效之手段。
豬胚移置之展望
家畜胚採集與移置,在牛、綿羊及豬方面均已有相當的發展與改良。雖然豬隻的胚採集與移置,因其子宮角的長度與子宮頸皺襞的特殊結構和性質,使得非外科的方式之發展一直鮮能突破。但自 1960 年以來,豬胚外科採集和移置技術已有長足的改良。基於豬隻生殖科技化的發展需求,以及提昇國內豬胚採集與移置應用之普遍性,而期加速豬之育種改良速率,開發非外科技術和細胞低冷保存方法更待突破。
胚採集與移置技術的開發,在學術上對研究家畜胚早期之發生與發育、胚在子宮內外的存活條件、胚於埋植前階段在子宮內的遷移分佈之行為,及胚與母體環境間的交互作用等,提供了個有力的手段。胚的採集與移置,對於新興生物科技,諸如胚原核顯微注射、體外成熟與體外受精、胚 核轉置、胚分切、胚集合、胚冷凍、囊胚顯微注射等胚之顯微操縱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亦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支援技術」─任何操縱過的胚,均需賴胚移置技術的應用,將之移到母體環境內,方能得到子裔的出生。而單純的胚採集與移置的操作,在產業上的應用,亦可收到提高優良種畜的 利用效率、加速優良種畜後裔的傳播速率與擴展其傳播範圍、減少疾病的散播、促進基因的交換與保存,進而提家畜育種改良的速率。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