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活力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意義
種子是農林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之一,優質種子是提高產量的必要條件。優質種子的一個基本特點應是:必須具有較高的活力。有認為種子活力實質上是種子品質的同義詞,有關種子品質的近代專題論著也往往涉及到種子活力的評價問題(Maguire,1977)。
他們試圖把生長調節物的作用、各種代謝過程與種子的形成、萌發以及貯藏後的發芽能力聯繫起來,並應用電子顯微鏡、放射自顯影術以及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從種子結構功能、化學成分以及生物物理特性等方面來研究有關種子活力問題。關於種子活力的研究來已久,可是初期對其含義尚不甚明確,往往與發芽力(或生活力)混為一談。到了二十世紀初,人們是以在良好條件下成苗能力作為種子好壞的標準。到了三十年代,Stahl(1931,1936)提出的萌發速度應是種子活力的標準。這種看法曾為當時人們所接受。可是Franck(1950)指出,在人工基質和適宜條件下測定種子的萌發屬於「萌發試驗」,而在與土壤相似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測定,才是活力試驗,兩者應該有所區別。
1950年國際種子會議把種子活力(Vigor)和潛在發芽力(Viability)明確地區別開來,並把活力確定為種子品質的一個獨立因素。1953年,在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中成立種子活力檢驗委員會,推動有關種子活力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個委員會編錄了適用於各種不同作物的種子活力檢驗法供人們採用,儘管同一種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作物種子,但在評價種子品質和預測作物田間生產性能上,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價值。活力下降引起種子發芽力喪失,採用靈敏度較高的活力測定法可以預測貯存前及貯存中種子活力,及早避免因貯存不當或根本不耐貯存而引起的發芽力喪失所招致損失。據報導,美國每年由於種子活力下降而損失的穀物價值超過十億美元,可見這個問題與國民經濟關系重大。因此,認識種子活力的重要性及其生理生化基礎,探求提高活力的可能途徑,是種子生理學研究及種子實踐工作中重要的研究內容。人們對種子活力的認識有一個過程。Isely(1957)給種子活力定義為:在不良的田間狀態下,有利於成苗的一切種子特性的總和。這個概念包括兩個方面:幼苗生長迅速和對不良環境的忍受力。
Delouche 和Caldwell(1960)把Isely的定義修改為:種子活力是指在田間狀態下有利於迅速和齊一成苗的一切種子特性。這一定義從兩個方面發展了Isely的概念:(1)它既包括適宜的,也包括不良田間條件。(2)它引進幼苗整齊度作為一個品質的因素。Woodstock(1969)認為活力應理解為:種子處在健狀態下,能在較廣的環境因子範圍內迅速萌發,並且整齊度高。
資料來源:種子生理 劉英德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種苗改良繁殖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