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烏魚養殖 / 人工繁殖技術 / 孵化與培育幼魚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孵化與培育幼魚
發文日:98/09/09
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一般收容在1噸圓形硬質塑膠水槽中靜候孵化,期間必須打氣以保持較高的含氧量,並儘可能減少水溫變化。
換水次數則視水質而定,但力求鹽分濃度不變。
孵化時間視水溫及鹽分濃度而定,鹽分濃度為3.01~3.38%,水溫為23°~24.5℃時,約在34~38小時內即可孵化,通常孵化率可高達70~90%。水溫21℃左右,約需60~65小時,方能孵化。孵化率在流水式及止水式間無顯著差異。
受精率差時,可攪拌桶水,未受精卵通常沉底而受精卵懸浮。可用吸管抽除壞卵,以利於受精卵保存在好的水質內,以提高孵化率。
剛孵化的幼魚,全長2.56~3.52公厘,眼球無色,口未形成,沒有游泳能力,但時作痙攣性游動。
第3天,口部形成。第4天開始攝食,故需飼以微細生物餌料,如牡蠣受精卵及其幼虫(大小各約為45~60μ, 1μ為萬分之一公分),飼育水加添藍綠藻類,以保持淺綠色為宜。
第5天其卵黃消失殆盡,第8天,油球亦見消失,繼續投予牡蠣受精卵,為部分餌料,但在第5~6天,開始投予輪蟲類(70~200μ, 1μ為萬分之一公分)及橈腳類(110~380μ)作另一種餌料,重疊投餌,若能挑選100μ左右輪蟲類及橈腳類幼蟲最適合,但不易選別,故投予大量上述成蟲,以其在桶內自行繁殖幼蟲供應此期烏魚苗。
保持適時、適量供應必要餌料與保持良好水質及穩定水溫,則在第20天可成長至體長為0.7公分的魚苗,可開始加投豐年蝦幼蟲(380μ左右)。
順利飼育至第28天,體長可達1.5公分,全身布滿鱗片。可投予以魚粒為主要成分配合的人工飼料。
至第45天,體長約3.3公分,約為天然捕獲烏魚苗的1.5倍大,體重可達0.34公克,肥滿健壯,對環境抵抗力強,完全適宜於放養。可投于米糠及麵粉,並多觀察攝食情形,以作為增減參考。
飼育池以大型者為宜,較易保持水質安定,及水溫穩定。養殖池水採用放置稍久,充分打氣的海水,遠比新鮮剛抽取的海水為宜。
飼育過程中,應慢慢加淡養殖池水,以適應鳥魚苗的生理狀況,例如45天內可由3.28%逐步降低至0.41%。
鳥魚苗初期幼魚對微弱光線有趨光性,後期幼魚則成群游行,孵出後35天內,幼魚通常在日間攝食,35天後則喜於傍晚攝食。水溫高於22℃時,攝食宜多,20℃時攝餌量開始減低,一旦水溫低於17℃則完全停止攝餌。
下列5種因素極易導致魚苗大量死亡,應盡量避免:
1.溫度過低,尤其水溫降到17℃以下時。
2.餌料未能適時、適種、適量。
3.水質惡化,或水中缺乏微量元素。
4.光度不適,尤其夜間燈光忽明忽暗,有可能造成突眼症。
5.引進病菌或寄生蟲,此點在一般能供應純種培養餌料生物時易於控制,但若需仰賴魚塭採集輪蟲類及橈腳類時,往往極易帶入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