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樹古木,不是夢
老樹之修剪,主要為確保其健康,其次是景觀美學環境,環境上與生態上的效益,並與四周環境協調,當然安全亦是考量因子,經過適度之修剪、整形技術,可促使樹木生長健壯,外型美觀,提高觀賞價值,並可提升樹木抗環境逆壓之能力。樹木是具有生命的生物,歷經幾百或幾千年自然的考驗,成為的巨大古木,即是「樹亦有情」、「樹亦有靈」,且是最寶貴的鄉土文化資產及景緻之一,特別值得珍視。在市區培育大樹古木,讓市民仰望,欣賞自然氣息,是大家所企盼,惟如欲在較短期間形成大樹,則其手法導向應該是培育自然樹形的獨立樹(孤立木)。台灣鄉野間,反而較多大樹,而都會區反而不常見,原因為何?其原因,先進國家公園新建,通常都是稀疏地栽植幼樹,以悠閒的心境,期望十、二十年後成木的景觀及百年後之巨木壯濶之景點。因此,每棵樹木自幼時就慢慢馴服周圍環境,自在地生長,必可形成和諧自然之美。但反觀國內各公園及市區行道樹,常見的缺失是,以大樹栽植,或大樹經過過度修剪及不正確修剪,致生長衰弱,不但恢復生長困難,樹形破壞,而且容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及風倒,致甚少形成百年之老樹。
二、結構枝之修剪
結構枝為塑造樹型整體結構之枝條,此枝條不應修剪,其結構枝是指主要為和主幹相連結之主枝條稱為主枝,而和主枝相連稱為亞主枝。為何結構枝不應傷剪,一為因其一修剪,將影響整體樹型結構,二因結構枝為林木結構之骨幹,具有支橕樹體之作用,且結構大致為林木幼小時即形成,若要修剪,宜趁林木幼小時,主幹直徑5cm以內,即應修剪塑形,控制一定之枝下高,如行道樹、行人道離地面之枝下高為2.5~3m,車道之枝下高4.5~5m。若等到林木胸高直徑長到20cm以上,主枝、亞主枝枝條直徑皆達10cm以上,再進行修剪,傷口過大,無法短期間癒合,傷口成為腐朽菌入侵之重要管道,且結構枝和主幹連結,腐朽菌很容易侵入主幹及基部,研究發現,腐朽菌由傷口侵入樹幹內部,林木因有自然防禦之機制CODIT(Compartmentalization of decay in tree)(Sigho, 1989),此自然防禦組織,即林木組織細胞,會形成整齊之細胞構造隔室,這些隔室之細胞構造,對病原菌之入侵,是一種有效之抵抗及阻隔,形成層、縱向薄壁細胞、木質線細胞以及和木質線細胞所成之邊界,因其為薄壁細胞,具有分裂及分泌抵抗病原菌化學物質之能力,對病原菌抵抗最強,而管形細胞則為死細胞,對病原菌僅具阻隔作用,抵抗較弱,因此當植物內部受到病原菌入侵感染時,垂直且向上向下方式之侵襲較快,尤其往下最快,而向內放射之侵襲較慢。造成主幹腐朽,支橕力減弱,短者10年,長者20年,一遇颱風豪雨,林木即很容易傾倒或中斷,即無法形成老樹。
圖:老樹生長,結構枝示意圖。
三、分叉樹幹之修剪 在樹木生長過程中,主枝通常較側枝優勢,但是在某些時候側枝的生長也會跟主枝一樣優勢,或稱為等優勢樹幹(codominant stem)。這種現象一般會在主幹受到傷害之後產生;但是在有些植物,卻是植物本身的遺傳特性。樹木的等優勢樹幹通常在分叉幹的範圍會有內生樹皮,使枝幹容易受風害而劈裂,當其中一個枝幹受到傷害以後,傷害會移到枝幹分叉點以下的樹幹部分,如果其中一個枝幹死亡,枝幹腐爛會影響枝幹點以下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範圍,嚴重傷害樹木的生長,甚而枯死。故當有樹幹樑脊彎曲,或有此傾向時,必須儘速除去,以免損害擴大,宜配合栽植環境需要,儘早實施,若枝徑超過6~10cm以上,應儘量避免,否則造成損傷。
圖:錯誤分叉幹或等優勢樹幹截剪8年後,造成傷口變色腐朽
1.截幹、斷頂
公園、綠地或街道行道樹,大樹或老樹常見之截幹或斷頂之修剪方式美其名是長太高,為了防風,避免傾倒,乍視有理,其實仔細觀察則大錯特錯,原因如下;林木樹冠枝葉是林木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之場所,而樹冠上端枝葉是林木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最旺盛之區域,而樹冠下側枝葉,則因已老化,光合作用效率差,所以修剪枝條宜由基部下側逐漸往上,截幹式之強剪,對林木生機影響甚鉅,時機不當,林木重者枯死,輕者樹型架構完全變形,景觀效果盡失,並且減少了抑制不定芽的化學物質,萌芽力強之濶葉樹,開始在斷頂傷口周圍,會萌發叢生許多枝葉,由於過於密集而阻斷了樹冠內部的採光與通風,容易遭受病蟲害之侵襲,同時,枝條和樹幹連結部份之幹萌枝,因枝條木質部和樹幹木質部無法有效連結,因此對外力之抵抗很弱,容易造成劈裂。因此宜趁林木樹梢幹徑5cm以內,即進行截剪塑形,截剪方法如前所述。
2.修剪傷口過大
為何大枝徑不應修剪,因為林木之傷口癒合速度和修枝傷口直徑,修枝後留存殘枝長及林木生長速度有關,傷口愈大,殘枝愈長,傷口癒合愈慢,林木生長速度愈快,則傷口癒合愈快,據筆者調查櫸木修枝傷口顯示,5年內傷口若不癒合,則一定腐朽,甚至有些傷口外觀癒合也不保證內部不腐朽,但可確認的是,傷口愈快速癒合,病原菌入侵機率愈小。一般來說生長較慢之樹種,如櫸木、紅檜、肖楠、櫻花,枝徑超過5~6cm以上,即不應修剪,亞熱帶地區生長較快之樹種,如茄苳、刺桐、榕樹,則枝徑可稍微放寬,但10cm以上即不建議修剪,當然除樹種外,修枝技術、立地環境及其管理措施亦影響傷口癒合之速度,傷口癒合能力愈強,愈能忍受較大枝徑之修剪,枝徑太大進行修枝,即使使用正確之修剪方法,但因傷口太大,可能歷經5~10年傷口仍然無法癒合,結果必造成病源菌之入侵而腐朽,傷口變色腐朽情形。。
3.樹皮剝離
大樹或老樹常發現樹幹局部腐朽嚴重,當然原因很多,但大部分為人為或機械損傷所造成,尤其絕大部分是修枝不當,一般老樹枝條之修剪,大部分外包給景觀業者或相關之承包商,而主辦單位人員若不關心,或無正確修剪枝觀念,則放任承包商工人施作,而工人為節省工作時間,不講求品質,未按造標準作業程序進行修枝,輕者傷口不平整,嚴重者,造成傷口樹皮剝離,短時間林木當然會成活,但對林木嚴重之傷害已經造成;若樹皮剝離發生在主幹,難保10~20年內林木樹幹不會腐朽,造成傾倒或枯死,此棵大樹已無法長成百年以上老樹,故必須認知「樹皮剝離,林木樹幹一定腐朽」。因此大枝徑枝葉繁茂枝條之修剪,務必謹記三段式修剪枝標準作業程序及修剪位置。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林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