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毒蛾
(Tussock
moth)
學名: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
生態習性:
危害落花生之毒蛾有三種,台灣黃毒蛾(Euproctis
taiwana Shiraki)、柑毒蛾(Olene mendosa
Hubner)及小白紋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其中以台灣黃毒蛾之危害較嚴重。春季較秋季之密度為高,幼蟲雜食性,可危害七十多種植物,幼蟲及繭上之毛有毒性,人體觸之及膚會發生紅腫疼痛。
成蟲晝伏夜出。卵產於植株葉背或葉面,幼蟲孵化後群棲葉背,啃食葉部或嫩枝。三齡後可啃食幼嫩部位外並逐漸分散,幼蟲雜食性。
形態:
卵: |
卵球形,初淡黃色。孵化前呈暗褐色,表面有不規則之短隆起線少許,直徑0.8公厘,卵塊呈帶狀,20~80粒一塊。分二排,其上並覆以雌蛾黃色毛毛。 |
幼蟲: |
幼蟲頭部褐色,體橙黃,各節有多數刺毛塊,生於兩側者帶赤紅色。生於背面者呈黑色,背部有寬縱條紋。其中為赤色縱線,各節氣門下線處有赤紋一個。胴部第4、5節背部中央線上各有黑色瘤狀大毛塊一個。體長約25公厘。 |
蛹: |
橢圓形,結於落花生葉上,繭黃褐色為不規則,蛹短大圓錐形,色淡黃有光澤,背線赤色,背腹略扁平,腹端有纓狀尾剌,長約20公厘。 |
成蟲: |
成蟲體、觸角、胸部及前翅皆呈黃色,後翅淡黃色。複眼圓而黑,觸角羽狀。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生黃色長毛。前翅中央自前緣至內緣有整淵白色橫對二條。後翅內緣及基部生淡黃色密毛。腹部生於冬季者呈暗褐色,生於夏季者則呈淡黃色或灰黃色。腹部末端有橙黃色毛塊,體長9~12公厘,展翅26~35公厘。雌蛾大於雄蛾。 |
危害狀:
孵化後之幼蟲有群棲性,啃食新梢幼嫩葉片部位。隨蟲齡增加而分散,三齡以後漸由葉緣向內啃食造成不整淵之食痕。幼蟲食性極雜,可危害多種作物或植物。
防治方法:
一、 |
甫孵化幼蟲有群棲性,發現時可摘除。 |
二、 |
防治其他害蟲時,可同時防治。 |
(葉忠川,1996,植物保護圖鑑系列第7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