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絹病
(Southern
blight)
病原菌:Athelia
rolfsii Tu and Kimbrough
病徵:
被害株外觀呈失水狀乾枯,地際部之莖褐變壞疽,且附上一層白色絹狀菌絲,可往外蔓延,於土表形成放射狀之菌絲束,後期在菌絲上形成許多圓球形褐色菌核。挖開土表可見被害之豆莢腐敗,亦可見白色絲纏繞其上。白絹病菌為害時,菌絲分泌草酸,使周圍PH值下降至2~3,然後以酵素瓦解寄主組織之細胞,使呈褐化。
發病生態:
本病常發生於春作末期或秋作初期,性喜高溫多濕之氣候,土壤呈中至鹼性時為害較輕微。常以菌核或在有機物上存活,不易將之去除。
防治方法:
藥 劑 名 稱
|
每公頃每
次施藥量
|
施 藥 方 法
|
注 意 事 項
|
50%大克爛可濕性粉劑
|
2公克
|
播種前拌藥。
|
1. 限播種前拌藥使用。
2. 拌藥及播種時戴防手套。
|
(1998植保手冊第96頁)
|
|
|
落花生白絹病病徵 |
|
落花生白絹病病徵 |
(杜金池、鄭安秀,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22頁) |
|
(程永雄,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1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