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葉病 (Peanut
witches' broom)
病原:Phytoplasma
病徵:
落花生簇葉病病株初期呈現綠色葉化花、異常分蘗、節間縮短等病徵,後期則呈黃化、矮化、小葉及分蘗叢生。在較低溫季節,病徵發展較為緩慢或形成不明顯之隱蔽病徵。在幼苗期感病之落花生病株,因不能開正常花而無法結實。在成株後感病之病株,因腋芽叢生及黃化而莢果變色,果仁變小,致病株莢果之產量減少,品質低劣。(葉忠川,1996,植物保護圖鑑系列第48頁)
發生生態:
在台灣本病之發生與媒介昆蟲南斑葉蟬之周年消長有關。南斑葉蟬在5~6月及9~10月之密度最高,11月~翌年2月間密度最低。由於落花生產區雜草簇葉病病株周年存在,尤以山土豆、賽珠豆、澤苦菜及紫背草病株分佈較廣且多,而成為本病原之田間第一次感染源。南斑葉蟬棲息在雜草病株吸食。病株之菌質病原,經約2~3週潛伏期後,將病原傳染至落花生幼苗使其發病,故田間雜草簇葉病株及棲息雜草之南斑葉蟬除為本病主要媒介及感染源外,並成為本病發生蔓延擴散之主因。同一地區不同播種時間之落花生田,其簇葉病罹病率有顯著差異。提早播種者可逃避早期幼苗之感染,而於播種期全面清除田間雜草者,本病之發生蔓延亦可減低。(葉忠川,1996,植物保護圖鑑系列第49頁)
防治方法:
一、 |
在落花生播種期全面清除田間雜草,以根絕本病田間第一次感染源及南斑葉蟬之棲息雜草。 |
二、 |
提早播種並施藥防除南斑葉蟬之媒判危害。 |
三、 |
拔除落花生田及雜草之簇葉病株,以抑制本病擴散蔓延。 |
(葉忠川,1996,植物保護圖鑑系列第4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