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
學名:Lycium chinense Mill.
英名:Chinense boxthorn,Tea trees
別名:枸杞菜、枸忌、枸繼、枸棘、苦杞、地骨、仙人仗
枸杞為茄科枸杞屬的多年生灌木。原產於中國,詩經的詩詞中曾提到「南山有杞」,可見大陸自古即有種植利用。枸杞的果實與葉片中含有高量甜菜鹼(Betaine),是一種強壯劑,目前廣受亞洲國家重視與栽培。葉用枸杞在大陸以華南地區的廣西與廣東栽培較多,十餘年前引進台灣栽培。近十年前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曾加以研究推廣,目前仍僅少量零星栽培。
植物特性
枸杞有兩個重要的栽培種。其中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根系發達,植株粗壯,高可達2.5公尺,分枝密且有荊刺,果實寬橢圓形,主要供採果及根皮做藥用。至於枸杞(L. chinense),一般稱為枸杞菜,為枝葉繁茂的小灌木,植株較小,但株高仍可達1.5~2.0公尺,枝葉柔嫩,多取嫩梢做蔬菜用。台灣栽培之葉用枸杞亦可分為大葉種與小葉種兩類型。大葉種的葉為卵形,長約8公分,寬約5公分,葉肉較小葉種薄,味道較淡,但產量高,食用品質佳,是目前臺灣的主要栽培品種。
風土與栽培
葉用枸杞性喜溫暖多濕的氣候,不耐酷熱與嚴寒,最適生長溫度在15~25℃間,若在30℃以上或10℃以下時生長不良。因此臺灣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間正是栽培適期。枸杞根系強健,對土質不拘,且能耐旱耐貧瘠。不過當作蔬菜栽培,為求嫩梢豐產與優質,應選擇有機質含量高的砂質壤土,並維持土壤濕潤與日照充足。由於葉用枸杞少結果,一般都用扦插繁殖。每年可於九月間,剪取已木質化的成熟枝條3~4節作為插穂,扦插於清潔、通氣又能保濕的介質中,約經3~4週即可成苗。種植時採窄畦雙行植,行株距50公分X 30公分,約50~60天後即可達到第一次採收長度,之後每隔15~20天可再收一次。枸杞根系淺,生長旺盛,需肥量大且耐重肥,因此每次收穫後應酌量施用氮鉀肥一次,以確保側芽萌發整齊與生長旺盛。採收時只摘取頂梢約15~20公分長,基部保留2~3節繼續萌芽。嫩梢可以成把直接銷售,或可在5~8℃下冷藏達一週。葉用枸杞的害蟲以蚜蟲、紅蜘蛛及薊馬較常見,只要掌握時機及用藥,防治並不困難;但是蟲癭則較為棘手,必須從乾淨的種苗做起,並注意栽培場所之隔離。病害則以白粉病較為普遍。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