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珊瑚礁的形成 / 何謂造礁珊瑚 / 何謂造礁珊瑚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何謂造礁珊瑚
發文日:99/11/02
012620462953

珊瑚礁是由珊瑚建造的群體,在適合生長的環境中,就能進行鈣化作用,不斷的累積碳酸鈣的骨骼,就可形成珊瑚礁的地形。眾多的珊瑚中,只有部分鈣化速率較快的珊瑚可形成珊瑚礁,因此被稱為造礁珊瑚,例如石珊瑚目的種類。其餘如軟珊瑚柔軟富肉質,只會產生不相連的小骨針包覆在組織內,以及柳珊瑚、角珊瑚等,對建造珊瑚礁的貢獻甚少,都不屬於造礁珊瑚。另外,與珊瑚共生的藻類除了對營養來源有很大的貢獻之外,也會促進珊瑚的鈣化速率,珊瑚若失去共生藻,鈣化速率會大幅降低,因此,共生藻的存在與否,也被當成是區別造礁和非造礁珊瑚的標準。但是,也並非所有含共生藻的珊瑚都會造礁。
01126132953
另外,堆積碳酸鈣骨骼的造礁能力並不是珊瑚所獨有的,其他生物,如珊瑚藻、海仙人掌、苔蟲、部分的貝類及多毛類等,也具有造礁的能力,因此這些生物在珊瑚礁形成的過程中,擔任膠結和鞏固者的角色,填塞在珊瑚骨骼的孔隙間或覆蓋在其表面,對珊瑚礁的建造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一般而言,造礁珊瑚的生長受到下列環境因素的影響:
(1)海水溫度:水溫攝氏20度 ~ 28度是最適合珊瑚生長的範圍,水溫低於攝氏18度或高於攝氏30度時,大多數的造礁珊瑚會將體內的共生藻排出,造成白化的現象,甚至死亡。
(2)海水鹽分:最適當的鹽度必須維持在千分之三十四至千分之三十六,珊瑚在淡水中容易死亡,在半淡鹹水中也會生長不良。
(3)光照強度:造礁珊瑚體內含有大量的共生藻,共生藻必須有充足的陽光才能行光合作用,與珊瑚之間有著互利共生的關係,而陽光在海水中的穿透力有限,只有藍光可以到達比較深的海底,在水深20、30公尺或更深的地方,通常光線已經很微弱,因此,大多數的造礁珊瑚分布在水深30公尺以內的淺海裡,只有少數種類的珊瑚可生長在80公尺深的海底。
(4)底質:造礁珊瑚必須固著在底質生活的生物,必須有穩固的底質,才可以持續生長。從珊瑚幼蟲開始就會漂浮在水中尋找適當的生長場所,通常只可在穩固的岩石底質上發現珊瑚的蹤跡,因此,當海底都是泥沙跟小石子時,他們將無法順利的附著並持續生長,這也是台灣本島西部海岸缺乏珊瑚礁的原因之一。
(5)海流:海流和波浪及颱風等災害,會造成珊瑚組織和骨骼的磨損,甚至斷裂,影響珊瑚礁的形成。
(6)水質:清潔而溫暖的海域最適合珊瑚的生長,海水中過多的污染物、懸浮物質、沉積物都會對珊瑚造成傷害,若水中的沉積物覆蓋在珊瑚的表面,包埋住珊瑚蟲,就會導致珊瑚窒息死亡;另外,懸浮的顆粒會減低光在水中的穿透度,影響共生藻行光合作用,連帶影響珊瑚的成長速率,妨礙珊瑚幼蟲的附著和發育,或改變珊瑚的生長形態。
011261319853
綜上所述,珊瑚是對環境品質要求很嚴格的生物,牠們對環境的改變也非常敏感,只有在適合生長的環境中,才有生機盎然的珊瑚礁生態系存在;因此,珊瑚礁生態系的存在,是一個很好的環境指標,它可以做為環境品質的指示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