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珊瑚礁的形成 / 珊瑚礁的型態 / 珊瑚礁的型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珊瑚礁的型態
發文日:99/11/02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尤其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淺海最廣,種類也最多。
地理學家依據現生珊瑚在空間上分布的特性,將珊瑚礁的型態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裙礁(fringing reefs)堡礁(barrier reefs,或稱堤礁)環礁(atolls reefs)
(請參考 : 探索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地景奇觀 三種珊瑚礁型態示意圖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 ©)

裙礁

      由環繞在大陸或島嶼海岸地帶生長的珊瑚群落所構成,在空間上與陸地緊密相連,並且向外生長,形成珊瑚礁平台(platform)。珊瑚礁平台外緣有一道突起的小脊(edge),脊的內側是平坦、有點下凹的礁面,而外側則是陡峭的邊坡。在海岸與小脊之間,常會有淺淺的潟湖(lagoon),會隨著潮汐漲退而出現、消失,台灣本島和綠島(圖2)、蘭嶼的珊瑚礁即屬於裙礁。
綠島

(圖2.綠島燈塔周圍裙礁鳥瞰圖 圖片來源 :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堡礁

        結構與群礁很相似,通常生長在海岸幾公里遠的距離外,並以較深的潟湖與海岸線相隔,向海側的邊坡較為陡峻。潟湖與開放的海洋之間,就由環狀礁之間的缺口相通。堡礁通常出現在大陸棚的邊緣,或是環繞在島嶼的四周,有時裙礁也會發育在堡礁嶼海岸之間的潟湖內,形成兩種珊瑚交共存的景象(圖3)。澳洲大堡礁綿延2000多公里長,是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
Tahiti

(圖3.空中俯瞰大溪地堡礁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美國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 CC BY 2.0)

 環礁

      外型大致呈現圓盤狀,其邊緣的珊瑚礁會冒出水面,而中央的珊瑚礁則低於海水面。從天上看下來,就像是分布在海中的圓環而包圍在中央的海域,則成為潟湖。我國的南海諸島,東沙(圖4)、西沙、南沙等基本上都是環礁。

環礁1(圖4.東沙環礁)

上述三種珊瑚礁的型態分類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最早提出,發育成這樣型態的原因,目前有兩種說法:

(1)達爾文的珊瑚島理論:

       達爾文於1837年提出珊瑚島理論,他認為裙礁、堡礁與環礁的發育有先後順序上的關係,並且與島嶼下沉的現象有關。在小獵犬號的旅程中,他發現大多數的環礁生長在火山岩構成的島嶼旁,這些島嶼是由海底的玄武岩火山所噴發出來的,因此他認為,一開始裙狀珊瑚礁會沿著島嶼的周圍生長,當這些火山島嶼的頂部被浪侵蝕、削平之後,又發生逐漸下降的現象時,裙礁會繼續向上發育成堡礁,而火山島逐漸沒入水面下時,堡礁就變成了環礁。

(2)末次冰期海水面變動說法:

       另一說法則認為裙礁、堡礁與環礁的成因,主要是受到末次冰期前後海水面上下變動的影響所造成。地質年代中,假設中高緯度的大陸地區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幾萬年到幾百萬年)處於低溫狀態,被冰河覆蓋著,這段時間稱為冰期(ice age),兩次冰期之間有一段氣候較為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interglacial age),在這段時間內大陸冰河融化,會後退到更高緯度或高度更高的地區。在冰期來臨之前,珊瑚礁在溫暖的海域中生長、發育,當冰期來臨時,全球海面快速下降,在波浪的侵蝕作用下,生長在大陸邊緣海域的裙礁,損失了絕大部分的珊瑚礁群體;大型島嶼邊緣陸地,以及生長在島嶼邊緣的裙礁,被侵蝕成海蝕平台;而整個小型島嶼的頂部與周圍的裙礁,則完全被削平,形成海蝕平台。當冰期結束時,氣溫逐漸回升到溫暖的情況,大陸冰河融化消退,使得全球海水面持續上升,淹沒了冰期時的海岸地區,殘存的珊瑚礁開始蓬勃生長。於是,大陸邊緣的珊瑚礁向上發育成裙礁或堡礁;大型島嶼旁的海蝕平台,因海水上漲而形成潟湖,海蝕平台邊緣的珊瑚礁持續向上生長,發育成堡礁;而原本被波浪侵蝕成海蝕平台的小型島嶼,則因周圍的珊瑚礁不斷發育而形成環礁,並圍繞出一大片的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