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乳生菌數獎賞之標準為何訂於10萬(文/李素珍)
一、前言
臺灣新生乳衛生品質之計價方式訂於今年六月開始實施,以生菌數取代行之多年的美藍試驗,體細胞數也納入計價。當生菌數每公撮超過30萬時,每公斤乳款扣價5元,而一個月內有3次超過30萬時,乳廠提出警告要求酪農儘速改善,而後任何一個月有3次超過30萬時,乳廠即可中斷收乳契約不再收乳,然而當生菌數每公撮低於10萬時,即可參與當月獎賞金額之分配。如此嚴苛的方式主要用意在於提升臺灣生乳品質。
二、生菌數之獎賞標準訂於10萬之理由
(一)何謂生菌數
檢測乳中細菌之方法眾多,其中以標準平皿培養法(standard plate count)於35℃恆溫箱培養48小時的細菌菌落數稱為生菌數。因室溫的溫度適合其繁殖,故對乳品質影響頗大,於品質管制上希望儘速得知其生菌數,因此,近年來許多快速微生物測定儀陸續被發展出來,然而都需以標準平皿培養法的生菌數為依歸。
(二)乳中微生物發育的條件與控制
存於乳中的微生物有細菌、黴菌、酵母菌與噬菌體等,其中以細菌為最重要,細菌依其發育溫度條件,可分為:1.中溫菌(mesopHilic bacteria),發育溫度10~50℃,最適溫度35℃,一般細菌與病原菌多屬此類。2.低溫菌(psychrotropHic bacteria),發育溫度0~30℃,最適溫度21℃。3.高溫與耐熱菌,高溫菌之生長溫度為20~60℃,最適溫度為50℃,而耐熱菌為經標準殺菌條件仍可殘存的細菌,致影響產品的品質及保存性。
乳汁甫擠出時,乳溫約35℃左右,正是中溫菌發育最適合的溫度,因此,擠乳後乳溫需儘速降至10℃以下,於貯乳槽內3~4℃冷藏為宜。臺灣生乳計價辦法中,規定收乳時乳溫在10℃以下,國外更嚴格,國際乳業聯盟(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 IDF)國家規定生乳的運送溫度需維持5℃以下,而乳貯槽的溫度,比利時、澳大利亞、德國、紐西蘭分別規定需低於4、5、8及7℃;丹麥規定擠乳後24小時內收乳時,乳溫需於5℃以下,而擠乳後48小時收乳,則乳溫需於4℃以下;甚至有些國家對貯存溫度不合規定的生乳減價或拒收,如以色列於乳溫高於8℃時乳價減2%,高於10℃時減3%,而英國及南非分別於乳溫高於7及9℃時拒收。以上資料顯示,為避免中溫菌增殖,降低乳溫為重要措施。
除溫度外,許多因素會促進或抑制細菌發育,而乳之營養、pH與水分,正好是適合細菌生長的良好培養基,若配合適當溫度,則細菌大量增殖,此時,生菌數急速上升,而生乳未加工前其營養、pH與水分均無法改變,唯有減少生乳最初污染,即由環境衛生、擠乳衛生、擠乳機衛生及擠乳作業等來控制,尤其擠乳時將前擠乳棄卻及每回擠乳後確實清洗擠乳機、貯乳槽、並於擠乳後之乳溫儘速降至3~4℃,減緩中溫菌增殖以降低生菌數。
(三)生菌數與低溫菌數之相關
為避免生菌數快速增加,儘速降乳溫為重要措施,貯存乳溫愈低愈佳,但不可冷凍,一般建議貯乳槽溫度為3℃,然而低溫冷藏時低溫菌會成為優勢菌,低溫菌發育溫度為0~30℃,其增殖以幾何級數增加,當溫度低時,每增殖2倍之時間比高溫為慢,如1.7℃時平均28小時,而於7.2℃時僅需9小時。低溫菌多具有分解蛋白質與脂肪的能力,使生乳冷藏時品質發生變化,生乳之低溫菌每公撮100萬時即產生酸敗味。
目前,乳業較發達的國家,其生乳生菌數的計價標準,於每公撮超過10萬時就開始減價是有道理的。一般估計低溫菌數約為生菌數的十分之一,因此,生菌數每公撮10萬時,即表示有1萬低溫菌,於4℃冷藏下,每增殖2倍之時間為10小時,冷藏3日後,低溫菌已超過100萬,此時乳質已開始敗壞。因此,為提高生乳品質,應減少最初之污染,使開始之生菌數很低,儘速降溫,儘速送到乳廠加工,儘速消費為宜。一般建議生乳冷藏時間不要超3日,才可確保將來產品品質。
三、生菌數每公撮10萬的標準容易達到?
正常的乳房內為無菌,但乳汁經過乳頭溝(teat canal)被擠出時,就可能開始有污染菌,依Heeschen et al.(1996)資料,於乳房或乳頭溝可能每公撮有102~103,而衛生的擠乳每公撮可在104以下,而於4℃適當冷藏時,每公撮可在104~105以下,故健康的牛或羊,於擠乳機衛生(含貯乳槽)、擠乳衛生良好的條件下,配合儘速降乳溫、適當冷藏等措施,生菌數每公撮10萬以下應不難達到。
*筆者任職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
*文獻出處:畜產專訊 28期。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