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茭白筍栽培管理介紹 / 產期調節與栽培技術改進 / 光照美人腿的革命事件 --- 農試所植病組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光照美人腿的革命事件 --- 農試所植病組
發文日:100/10/17

光照美人腿的革命事件 --- 農試所植病組

        茭白筍(Zizania latifolia Turcz),俗稱「水筍」、「腳白筍」或「美人腿」,為禾本科菰屬之一種喜近水、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莖部受黑穗菌(Ustilago esculenta Henn.)寄生刺激增生肥大,因顏色、外形近似美腿,而有美人腿之稱。根據民國96年農業統計資料,台灣茭白筍栽培面積為1,941公頃,年產量44,291公噸,年產值16.6億,南投縣為全台最大的茭白筍產區,栽培面積及產量(產值)分別佔全台89.3%及95.5%,每公頃平均約有90萬元的產值。南投縣茭白筍原有之栽培模式為一年生栽培法,栽培期為1月至10月中旬,主要產期為春、秋兩季。民國89年埔里地區的茭白發生嚴重的基腐病(basal stem rot),本所植病組黃晉興助理研究員奉派前往該處進行茭白筍病害研究。最初與農民張信富合作,發現於春季茭白筍第一產期中末期,病害初發生時將灌溉水排除可降低病害,以確保秋季第二期筍的產量。90年當地茭白又發生嚴重的矮化障礙,500餘公頃的茭白長不大,無法順利筍,面臨心血枉收,農民苦無對策。本所黃助理研究員於試驗調查期間發現,矮化障礙為茭白提早於苗期結筍,在臨近路燈區塊下的田區長得快,但不易結筍,靈機一轉,利用夜間光照預防苗期結筍,而停止夜間光照則可順利結筍,終於找出防治茭白的生理障礙的方法,並可以調控產期。之後與農民范鴻章合作進行第一代產期調控,使第一期筍可提早採收完畢,有助基腐病的防治。爾後於第一期筍末排水並割除地上部枝葉,使再生分蘗苗成長以避開基腐病菌的感染,藉由此法加上夜間光照,再另與農民潘性雄合作進行第二代產期調控,使茭白筍可依計畫方式生產,顛覆沿用超過半世紀的傳統栽培方法,這項跨世紀的創舉,促使茭白筍由1年2收增進為1年3收,不僅調控茭白的採收期,使全年皆可生產茭白筍,也為茭白這項作物開拓了外銷的通路。如今埔里地區高品質的茭白已進軍日本市場,為農民創造了的極佳的經濟收益,茭白筍也從平凡的鄉野農產搖身一變為本土最夯的外銷農產品。

        屬於大地產業的農業研發工作相較於其他產業,更需面臨氣候與環境的嚴苛考驗。從事植物病理研究的黃助理研究員,稟持著「越困難越需要做」的研究心,從最初的茭白筍門外漢,歷經農友的冷嘲熱諷、前後300多次跑遍埔里地區,終於使埔里地區的茭白達到一年三收的效果。常言道:「危機即轉機」,茭白產業面臨基腐病與矮化障礙的雙重威脅,過去種植茭白的農友最痛恨路燈的照射,如今埔里地區已有800餘公頃的茭白田都裝了鹵素燈,在農民與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寫下美人腿的歷史性的革命紀錄,也為台灣的茭白產業發展,開啟革命性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