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臺灣藜面面觀 / 臺灣藜型態與特性 / 臺灣藜概說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藜概說
發文日:107/02/12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俗稱紅藜,是屬於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屬Chenopodium L.的植物,1940年由Koidz.正式命名,1996年國家科學委員會出版「臺灣植物誌第二版」(Fiora of Taiwan 2nd)中訂名為臺灣藜。臺灣藜為臺灣特有種,是原住民種植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布農語稱為mukun,排灣語稱為djulis,卑南語稱為duli,魯凱語稱為baae,阿美語稱為kowal。臺灣藜為原住民族傳統的糧食作物,多與稻米或芋頭共煮,或供作釀造小米酒酒麴之用,主要分布臺東、屏東及花蓮等縣。近年來已開始大規模種植,臺東主要分布於達仁、大武、金峰及太麻里,屏東主要分布三地門、霧臺、瑪家及來義等,花蓮主要分布壽豐、鳳林及光復等。
  近年來,國人養生觀念提升,臺灣藜成為國內新興雜糧作物,栽培面積有逐年擴大之趨勢,臺灣藜經實驗證明除具有高營養價值外,且含有許多重要的機能性成分如酚類及甜菜色素因此,市面上有關臺灣藜相關產品品項逐漸增多,食品如養生膠囊、綜合養生麥片、臺灣藜麵條、臺灣藜麵包、臺灣藜餅乾、臺灣藜能量棒、臺灣藜酵素飲品等;清潔用品如臺灣藜手工香皂、臺灣藜面膜、臺灣藜潔膚露等;臺灣藜脫殼後籽實或採收後枝葉經過烘乾亦可製作成茶包,具有特殊香味;臺灣藜使用在小米酒釀酒技術亦有更穩定及釀酒品質提升的改良效果。
  臺灣藜為臺灣原生植物,分布於全臺各地,但以臺東縣及屏東縣最多,主要種植於大武山系東西兩側山地部落,為排灣族及魯凱族原住民傳統栽培的作物。臺灣藜具有三大特色:色彩豐富、營養豐富、無重大病蟲危害,是值得加以發展的特色作物。臺灣藜籽實富含色素,有紅、黃、紫、黑等不同的艷麗色彩,雖一年生草本植物,然而其生長期間卻千變萬化,果穗轉色後籽實外殼顏色有紅、橙紅、粉紅、黃、橙黃、紫色等,隨其不同生長期變化美觀無比,且應用甚廣。臺灣原住民部落大多與小米同時種植,近年來除了作為花藝素材之外,對於其食用、開發養生食品、釀造及景觀作物等甚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