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知性話題 / 民俗水果 / 愛桃說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愛桃說
發文日:100/12/01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桃就是我國很重要的一種水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下》一書中提道:「孔子待坐于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的故事。桃還被先民視為吉祥的徵兆,《齊民要數》指稱:「東方種桃樹九根,宜子宜孫」,因此國人一直對桃樹、桃花和桃子賦予擬人化的形式和情感,將它融入再許多歲時祭祀與慶典活動之中。

◎桃園結義 立典範
●桃樹並被視為是禮與義的象徵,《詩經.大雅》記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旨在曉諭為人接物理當「投桃報李」,善結人緣;《晏子春秋》之「二桃殺三士」則為闡釋「以寬惠治事,以仁恕待人」的美德。《三國演義》「第一回」少先敘說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花盛開的樹下祭天拜地結為異姓兄弟,齊心到國安民,民間一直流傳:「桃園桃花滿地紅,異姓情長挾世風;蜀漢江山伊始奠,劉關張氏三英雄」的故事,並承傳這一「蒼天為鑒,桃實為憑」的典範義結金蘭。據說,明末清初,許多前朝遺臣義士為圖「反清復明」,紛紛集會結社,在宣示立盟之時,顯示此舉之肅穆隆重。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論群治之關係》一文中特別提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的史實。

◎人面桃花 命理合
●桃化絢麗典雅,有「一任桃花開,引來百花妒」之說。歷代不乏讚賞的名篇;吳融寫道:「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王維筆下:「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周樸再有:「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為人不看來」。桃花婀娜多姿,常被古人比擬為美人,或將美人比作桃花。春秋時代,息國媯氏容顏姣麗,被稱為「桃花夫人」,有「桃花夫人好顏色,一傾城矣再傾國」之說。唐代崔護更寫有一首極為悽楚哀婉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據說這首「詠桃花」是崔護為了表達對一年之前「一見鍾情」的絳娘,如今重訪卻是天人永隔,無緣再晤所產生的「景色依舊,依人不知何處去」的愴痛而寫下的感傷懷念之詩;其中「人面桃花」一句最是悲慟。很可喜的是崔護最後竟然以「愛」挽「回」了這位佳人寶貴的性命,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完美。由於這段才子佳人的韻事包含了許多令人不可思議曲折纏綿的情結,備元代劇作家白樸與尚忠賢改編為一齣《人面桃花》戲曲,意摯情真,轟動劇壇數百年。更有趣的是一些命理學家好奇地追索崔護與絳娘二人的生辰八字以及相關事物,在運用紫微斗數推算,屬於「牆內桃花」;再巧逢天喜年,是為「鴛鴦合」,故能成為眷屬。進而推演發展,形成一套「桃花緣」及一種「桃花運」的命理之說,習俗承傳,形成為中國獨特的一種「桃文化」。

◎桃花源記 理想國
●古人對桃的喜愛昇華到一種「意象的境界」。東晉陶淵明先生小有一篇令人嚮往的《桃花源記》,述說一位有性的漁夫無意間闖入一個遍地桃花的仙境;在那個與世隔絕的桃源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雞犬相聞;往來種作均怡然自樂,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世人嚮往,卻不可尋覓的理想國度。明代文豪唐伯虎對桃更是情有所鍾,晚年時特別在蘇州建造了一座「桃花庵」,自稱為「桃花庵主」,並寫下一首豪邁不羈的《桃花庵歌》:「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錢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字字深含淵博的道家意識,句句滲透著濃郁的「禪空」哲學,令人折服。但願愛桃者都能分享五柳先生那份「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生活樂趣,更能具有六如居士那種「又摘桃花換酒錢」的豁達與開懷。

屈先澤
詳全文請見千古文學看到古今農業 豐年社出版,201101:P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