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丹參栽培利用 / 栽培管理 / 道地藥材-適地適作與優良農業操作栽培體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道地藥材-適地適作與優良農業操作栽培體系
發文日:106/12/09
道地藥材-適地適作與優良農業操作栽培體系
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中開始記載中藥的產地,是「道地藥材」的最早概念,後來許多中醫的歷代本草也依循此原則記載,因此過去的「道地藥材」與「產地」 密切相關,其形成首先依賴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但到了現代,中藥材已然成為具有高經濟價值作物,因此「適地適作」再加上以「優良農業操作」(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GAP)來栽培,生產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優質安全中藥材,讓「道地藥材」在本質上更具有藥用價值的實質意義。丹參生長的環境適應性較廣,在一般平地大都可以種植,臺灣目前種植的丹參為S. miltiorrhiza,為正品丹參,其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在臺灣很適合推廣種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在花蓮地區所生產丹參之有效成分丹參酚酸B與丹參酮IIA含量,均高於市售進口丹參,此顯示臺灣在地可生產出品質優良的丹參藥材,提供給消費者、中草藥相關業者等使用。中草藥的栽培管理與耕作制度會影響其有效成分含量,進而影響其藥用價值,因此品質優良與安全性是發展中草藥產業之重要目標。臺灣近幾年來積極推動中草藥的種植,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已建立丹參之優良農業操作栽培體系,期能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地力、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進而提高中草藥的產量與品質。

丹參的栽培環境選擇以平坦、通風良好之地點為佳,土壤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為宜,並與作物輪作,避免因連作引起之病蟲害與土壤養分等問題,進而影響丹參的生育與產量。丹參連作會造成根部產量與有效成分降低,而有關丹參連作在根圈土壤微生態結構與分子層面上的生理機制等問題,都有待未來更多研究釐清,而建立中草藥作物的輪作制度,合理利用耕地以維持土地生產力,並提高生產效率,將可改善中草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性,並促進中草藥產業之發展。因此未來應建構丹參的輪作體系,以增進土地利用的親和性,降低病蟲害防治的生產成本,並可提高丹參的產量與品質,此可作為農民從事中草藥栽培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