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丹參檔案 / 丹參的本草研究 / 丹參在本草文獻之記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丹參在本草文獻之記載
發文日:100/12/13
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之上品。丹參的別名為「郄蟬草」,首見於《神農本草經》;在《名醫別錄》為「赤參」;《日華諸家本草》則為「山參」;於《吳普本草》稱為「木羊乳」。陶弘景稱之為「逐馬」,另有名稱之為「奔馬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五參五色配五臟,因此人參入脾叫黃參,沙參入肺叫白參,玄參入腎叫黑參,牡蒙入肝叫紫參,丹參入心叫赤參,另有苦參為右腎命門之藥。唐代蕭炳認為,丹參能治療風濕腳軟,用藥後行走有力,能追上奔跑的馬,因此稱之為奔馬草。而李時珍本人曾以丹參入藥治療有此疾病的病人,結果確實有其療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五參五色配五臟,因此人參入脾叫黃參,沙參入肺叫白參,玄參入腎叫黑參,牡蒙入肝叫紫參,丹參入心叫赤參,另有苦參為右腎命門之藥。唐代蕭炳認為,丹參能治療風濕腳軟,用藥後行走有力,能追上奔跑的馬,因此稱之為奔馬草。而李時珍本人曾以丹參入藥治療有此疾病的病人,結果確實有其療效。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