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丹參檔案 / 丹參的本草研究 / 丹參-名醫別錄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丹參-名醫別錄
發文日:103/09/15
丹參-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無毒。主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名醫別錄》簡稱《別錄》,原書早佚,輯者佚名(一作陶弘景),約成書於漢末(西元三~四世紀),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書中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補充外,又另外補記的365種新藥物,分別記載描述其正名、性味、主治、別名(或一名)、用法、用量、有毒無毒、功效主治、藥物形態、產地採集炮製法及七情畏惡等項目。此與《本草經》相同。由於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彙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書早佚,而南朝陶弘景撰注《本草經集注》時,在收載《神農本草經》365種藥物的同時,又將本書的365種藥物編輯入書,使本書的基本內容保存下來。

從藥物的分類方法來看,與《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相同,即按照藥物的治療作用,分為上、中、下三品,而在每一品之下,又將植物、礦物、動物等類藥物作為歸類。在《名醫別錄》中,於個別藥味後附有方劑,例如:「露蜂房,合亂髮、蛇皮三味合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諸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皆瘥,」此為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劑的體例,為後世本草附方開啟一個實用開端。另外,《名醫別錄》中所記載的主治功效,有些更超越《本草經》,例如:桂可發汗、百部根可止咳等,這些都是《本經》所沒有提到的,所以本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的本草學,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

參考資料:
醫砭
A+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