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丹參檔案 / 丹參的藥材種類 / 丹參的道地沿革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丹參的道地沿革
發文日:103/09/15
丹參的道地沿革
(一)《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中記載丹參產地為「生桐柏山谷及太山」,而陶弘景註釋:「此桐柏山是淮水發源之山,在義陽,非東江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之。」

(二)唐代《千金翼方》之「藥出州土」內容曰:華州貢丹參。華州在陝西。

(三)五代《蜀本草》提到四川產丹參:「葉似紫蘇,有細毛,花紫,亦似蘇花,根赤,大者如指,長尺餘,一苗數根。今所在皆有,九月十月采根。」這是川產丹參的最早記載。

(四)宋代《本草圖經》則提到:「丹參,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簳方稜,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五月採,暴乾。又云:冬月採者良,夏月採者虛惡。」,據《證類》所繪隨州丹參藥圖,並綜合產地與植物形態之描述,可將其訂為今日所用之正品Salvia miltiorrhiza,而根據藥圖,似以湖北隨州所出為正品。

(五)宋代《乾道臨安志》卷二中提到南宋杭州附近亦出丹參。

(六)據《四庫全書》所收入清代省志,其中記載有丹參產出的方志有:《欽定盛京通志》卷107,《畿輔通志》卷56,《浙江通志》卷269,《湖廣通志》卷18,《河南通志》卷29,《山東通志》卷24,《陝西通志》卷43,《貴州通志》卷45,幾乎遍及南北各地。

(七)對丹參道地性的看法持相反意見有:
(1) 民國陳仁山所著之《藥物出產辨》(1931年)提出:「丹參產四川龍安府為佳,名川丹參。有產安徽、江蘇,質味不佳。」
(2) 民國曹炳章的《增訂偽藥條辨》(1927年)則云:「丹參產安徽古城者,皮色紅,肉紫有紋,質燥體松,頭大無蘆,為最佳。產滁州全椒縣者,形狀同前,亦佳。產鳳陽、定遠、白陽山、漳洧者,蘆細質松,多細枝,次。產四川者,頭小枝粗,肉糯有白心,亦次。」因此對丹參道地性的看法,真是見仁見智。

(八)據乾隆54年(西元1715年)四川《中江縣誌》已提到丹參在當地廣為栽培,民國19年《中江縣誌》云:「丹參一物,用途甚隘,而吾邑種植數十年,尤甚于民國初期,始發及三四十萬斤,銷路專恃生慶番舶,運出海外。」由此可知,目前四川丹參的產地優勢,很有可能是與清代中江一帶當時大規模栽培有關。

資料來源:
醫砭
醫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