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丹參栽培利用 / 病蟲害防治 / 丹參的病蟲害管理-萎凋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丹參的病蟲害管理-萎凋病
發文日:106/12/09
丹參的萎凋病成因不只一種,其實疫病、立枯病及細菌性軟腐病均有可能是成因,其病原菌由植株莖部的地際部分侵入,尤其是傷口最容易被侵入,感染初期葉片會褪色如失水狀,之後漸出現黃化現象,繼而發生萎凋現象,在初期時發生的萎凋狀態可於夜間恢復,但不久萎凋現象便不再復原,葉片會呈現乾縮狀,之後病斑逐漸往上蔓延,並擴散到其他的分枝,最後造成植株死亡。剖開病株莖部,可觀察到植物維管束出現褐色條紋,並從莖部一直延伸到根部,造成根部腐爛現象。本病多發生在高溫高濕季節,在病害發生時,常造成丹參莖基部或根部的內部褐化、壞疽腐爛,因而喪失水分的疏導功能,導致地上部葉片呈現匍匐失水狀,產生失水萎凋之外觀。
【防治方式】
●栽培管理及低毒性資材利用:
1.因病害多為土壤傳播,故建議在種植前應充分翻土曬田,以減少田區病原細菌的生存。
2.通常發生的時機為連續降雨之天氣或排水不良之田區,故栽培田區的排水通道必須規劃完善,在豪雨發生後得以儘速排除積水,避免影響根部之生長發育。
3.栽培期間若發現生長不良、呈現失水萎凋的植株,其有可能是染病病株,應儘速挖除銷毀,避免灌溉或降雨時病源菌的傳播蔓延。
4.苗株定植前後,可使用木黴菌防治資材,可加強保護根系以減少感染。另外,確保種苗來源為健康、無病害,才是豐產優質丹參之栽培基礎。
【防治方式】
●栽培管理及低毒性資材利用:
1.因病害多為土壤傳播,故建議在種植前應充分翻土曬田,以減少田區病原細菌的生存。
2.通常發生的時機為連續降雨之天氣或排水不良之田區,故栽培田區的排水通道必須規劃完善,在豪雨發生後得以儘速排除積水,避免影響根部之生長發育。
3.栽培期間若發現生長不良、呈現失水萎凋的植株,其有可能是染病病株,應儘速挖除銷毀,避免灌溉或降雨時病源菌的傳播蔓延。
4.苗株定植前後,可使用木黴菌防治資材,可加強保護根系以減少感染。另外,確保種苗來源為健康、無病害,才是豐產優質丹參之栽培基礎。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