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螺貝的開心農場 / 台灣的養殖螺貝 / 文蛤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文蛤
發文日:101/10/30

文蛤

簡介

        文蛤,俗稱粉蟯、蟯仔、蛤蜊、蚶仔,味道鮮美清甜,很適合用以作湯或炒、烤及混搭各式菜餚,入菜用途甚廣,是非常受大眾喜愛的海鮮類,也是海產店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更常在家庭餐桌上出現,為極普遍之食材。文蛤殼形略成三角形,殼皮呈黃褐色或黑褐色,台灣現存野生種文蛤共四種,分別為普通文蛤(Meretrix meretrix)、美麗文蛤(Meretrix lusoria)、拉馬克文蛤(Meretrix lamarckii)及瘀斑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

生殖生態

        文蛤為廣鹽性及廣溫性,成長鹽度範圍在10-45ppt,存活溫度為3-39℃,文蛤具潛沙習性,潛入的深度與底質的軟硬度有關,於沙中伸出排水管進行呼吸及濾食,食物以微細藻、懸浮性顆粒或有機物質為主,受到驚嚇時會縮入殼中或向下潛入沙中更深處。文蛤多為雌雄異體,受精卵於水中孵化後行濾食行為,最後變態為沉底稚貝,文蛤離水後能以水管呼吸空氣,並在必要時可長時間閉氣。

養殖發展與現況

        文蛤早期的種苗是在淡水河口附近以鐵耙捕撈野生個體,1976年養殖面積達最高峰,但後來因工業廢水汙染,導致野生種苗的數量下減,使的後續養殖面積逐漸縮減;於1983年人工大量繁殖育苗成功,讓文蛤養殖產業又開始蓬勃發展,1985年養殖面積又達另一高峰,早期漁塭養殖密度為每公頃60萬粒,隨種苗供應量充足及管理技術的進步而逐年提高,但仍以每公頃100萬粒較為普遍。文蛤放苗季節大部分集中在冬末夏初,放養文蛤的漁塭也同時混養虱目魚、草蝦或沙蝦,可用以控制池中藻類滋生,夏季高水溫時期放苗需隨時注意池水深度與水色,冬季水溫較低,混養魚隻的攝食量也較為低下,因此需輔以除藻劑來抑制絲藻的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