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五、病蟲害 / 1.病害 / 1.病害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1.病害
發文日:101/11/06
1.病害(1)生理性危害:幼苗生長期間,過强的光照易使葉片向葉面出現卷缩呈杯狀,此時應適當遮陰20-30%。 土壤pH值超過6.5,容易使植株無法正常吸收Fe及Mg,而出現幼葉葉脈白化或黄化現象,此時應降低pH值加以改善。具體方法為可于水中加入低濃度H2SO4 ,並測試pH值,直到符合5.8-6.0的範圍。
(2)苗立枯病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其在苗期時發生嚴重,分離 病原發現菌絲在其起源處有縊縮,特徵與R. solani相似,利用菌絲融合方法判別為AG-4群。
(3)疫病由疫菌(Phytophthora sp.)所引起可發生於幼苗及成株,在夏季時為害最嚴 重,罹病度可達100%,其可形成洋梨形具乳突之游走胞子囊,與 P. parasitica相似。
(4)白絹菌(Sclerotium rolfsii)引起成株萎凋病,其病原可在馬鈴薯葡萄糖洋菜培養基上 形成大量的褐色菌核,狀如蘿蔔種子。
(5)灰黴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之灰黴病,病原培養在低溫時可形成大量的褐色菌核,形 狀不規則。
(6)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之菌核病,病原培養則可形成大量的黑色菌核, 狀如鼠糞。各分離所得之真菌回接日日春皆具病原性,可確定為其病原菌。苗立枯病為臺灣首次記載。
(7)日日春葉片黃化病:民國94年首次發現桃園縣大園鄉花卉栽種區之新興植物菌質體病害,並將其命名為日日春葉片黃化病 (periwinkle leaf yellowing),經序列比對後發現其屬於第一群植物菌質體(16SrI group)。該群植物菌質體又稱為翠菊黃萎病群(aster yellows group)植物菌質體,為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之重要病原。健康日日春被植物菌質體感染後會出現花器發育不正常、花器綠化、葉片化、枝條增生、葉片變小、生長遲緩、簇葉、植株萎凋及黃化等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