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菇蕈家族大集 / 常見之食用菇 / 銀耳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銀耳
發文日:102/11/14

銀耳栽培最大之困難在於菌種之製作,由於銀耳對纖維質與澱粉等物質之水解能力較差,故在一般環境下並無法生存,因此在自然界中常需要有伴生菌之存在,銀耳最主要使用之伴生菌則為香灰菌,而目前對香灰菌之研究不多,一般認為有3~ 4個不同種,其中在福建地區最常用之香灰菌,依據福建大學謝寶貴教授之鑑定認為應屬於Hypaxplon archeri,其於PDA培養基之型態初期為白色羽毛菌絲,有特別細長之主幹與側生菌絲,呈現羽毛狀分枝,老菌絲淡黃色至淡棕色,並會逐漸由淡褐色轉變成黑色或黑色帶綠,培養基表面之氣生菌絲為灰白色、絨毛狀,有時可見碳質黑疤。香灰菌不僅可協助銀耳分解基質,還可促進銀耳由酵母態轉變為菌絲態,並可促進銀耳菌絲生長,因此成為銀耳栽培時不可或缺之關鍵因子。 銀耳由於其菌絲生長較慢,且在高濕環境下菌絲易斷裂行程酵母態之芽孢,而在一般環境下芽孢產生後,則不會在轉變成為菌絲,也因此菌絲無法糾結產生耳基體,導致無法出菇,所以銀耳栽培為一具有相當難度之技術,唯有妥善掌握其栽培環控因子方可大量生產銀耳。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