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馬齒莧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馬齒莧
發文日:103/05/28
馬齒莧
馬齒莧
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
科名: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 馬齒莧屬(Portulaca)
別名:豬母乳、豬母草、長命菜、長壽菜、馬生菜、馬齒菜、五行草、酸莧、豬母菜、地馬菜、馬蛇子菜、老鼠耳、寶釧菜、螞蚱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繩菜、馬莧菜、瓜米菜、馬蛇子菜、螞蟻菜、豬母菜、瓠子菜、獅嶽菜、酸菜、豬肥菜、過江龍、水蓋菜、寶釧菜、闊葉半枝蓮、馬馬菜、馬舌菜、馬蛇子菜、安樂菜、耐旱菜、酸莧、馬仔菜、半日花、kuliya(阿美)、nganun(卑南)。
英文名稱:Shaggy Purslane, Common Purslane, Insular Purslane, Pusley
分布:臺灣全境平野、荒地、海濱、耕地旁。
形態: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5-30 cm,全株無毛,肥厚多汁。莖多分枝,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圓柱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肥厚具肉質性,葉互生或對生,倒卵形、長圓形或匙形,先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缺,基部狹窄成短柄,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花兩性,常3-5朵簇生於枝端或腋生;總苞片4-5枚,三角狀卵形;萼片2枚,對生,卵形;花瓣5枚,淡黃色,倒卵形,基部與萼片同生於子房上;雄蕊8-12枚,花藥黃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花柱4-5裂,線形,伸出雄蕊外。蒴果短圓錐形,長約5毫米,棕色,蓋裂。種子黑色,直徑約1毫米,表面具細點。花果期5-10月。
繁殖方法:扦插或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潤腸通便。脾胃虛寒、腸滑腹瀉者、便溏及孕婦禁服。

馬齒莧的營養成分豐富,如脂肪酸、氨基酸、醣類、維生素A、維生素C、核黃素、鈣、鐵、磷等礦物質,在民間稱為長壽菜,常作為野生蔬菜食用,如涼拌、烹炒、煮羹湯;又其品系多、花色豔麗,亦為常見的花壇觀賞植物。因葉形如馬的牙齒,又具有莧菜之滑利,故名馬齒莧,多生於田野、路邊、廢墟及庭園等向陽處。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故又稱五行草,古籍上早有記載,是對人類有貢獻的野菜。

以全草、種子入藥,其全草的中藥名為馬齒莧,種子的中藥名為馬齒莧子。其性味甘、酸、寒,無毒性,入大腸、肝、脾經,質粘滑利,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除濕止痢、利尿潤肺、止渴生津之效,主治痢疾、癰瘡腫毒、臁瘡、消渴生津、小便不通、白喉、久咳、蟯蟲、男性陰囊濕疹、婦女赤白帶下、子宮出血、痔瘡出血、乳瘡、熱毒瀉痢、丹毒、目翳、便血、痔血、熱淋、濕癬等。在希臘民間,馬齒莧用於治療便秘和泌尿系統發炎等症,在古羅馬時代認為馬齒莧藥效很好,甚至佩戴馬齒莧以驅邪。

其性喜陽光充足之環境,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種植,耐旱性強,在溫度高的季節生育快,病蟲害少,容易栽培。可用種子或扦插繁殖。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 p223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5) p50 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