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木芙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木芙蓉
發文日:103/06/05
木芙蓉
學名:Hibiscus mutabilis L.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Hibiscus)
別名:木蓮、芙蓉花、山芙蓉、霜降花、醉酒芙蓉、三變花、拒霜花、芙蓉、木蓮、轉觀花、朝開暮落花、狗頭芙蓉、Baguseke(泰雅)、bizyo(排灣)。
英文名稱:Changeable Rose-mallow, Cottonrose Hibiscus, Cotton-rose Hibiscus, Cottonrose, Changeable Rose, Confederate Rose, Changing Rose
分布:臺灣全境山麓、叢林及庭院栽培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1公尺以上,枝條較密並生有星狀毛。葉互生,闊卵圓形或心形,掌狀3-7淺裂,裂片呈三角形,葉緣具鈍鋸齒狀,兩面有星狀絨毛。花朵大,單生於枝端葉腋,總苞片8枚,線形;花萼鐘形,先端明顯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花瓣倒卵形至近似圓形,初開花時為白色或粉紅色,於午後變深紅;亦有大紅重瓣、白重瓣、半白半桃紅重瓣和紅白間者。花期為8-10月。蒴果扁球形,有剛毛及氈毛,5 瓣裂;種子腎形,褐色,基部叢生毛茸。果期10-11月。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或分株。
利用部位:根、葉、花
效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虛寒患者及孕婦禁服用。
因木芙蓉花色多變,早晨開花時為白色,近午時轉為粉紅,傍晚近凋謝時已變成紅色,似醉酒時臉頰轉紅的模樣,所以人稱此種顏色變化為「三醉芙蓉」,在野外常可見其蹤跡,因其花大而美豔,多作為庭園觀賞植物。花朵可供食用,作沙拉、炒食或油炸均可口,其花部的性味辛、微苦、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排膿之效,中藥名「芙蓉花」,主治肺熱咳嗽,吐血,目赤腫痛,崩漏,白帶,腹瀉,腹痛,癰腫,瘡癤,毒蛇咬傷,水火燙傷,跌打損傷等症。
木芙蓉根部中藥名「芙蓉根」,性味辛、微苦,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主治癰疽腫毒,目赤腫痛,咳喘,赤白痢疾。葉片具消熱解毒之效,可搗敷外用治帶狀皰疹。另外,其枝幹木材色白質地輕軟,主幹粗大者可供製作木屐,而其樹皮含有纖維,在野外求生露宿之時,可作為繩索使用。
現代研究木芙蓉花含有黃酮苷,如異槲皮苷(isoquercitrin),金絲桃苷(hyperoside),芸香苷(rutin);另含三十四烷醇(tetratriacontanol),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等。葉片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芸香苷(rutin)、大黃素(emodin)、β-穀甾醇(β-sitosterol)等。
木芙蓉喜陽光充足與溫暖濕潤之氣候,但不耐乾旱環境,選擇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栽種。可用扦插、分株及播種繁殖,但生產上多用扦插繁殖。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p19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3)中文百科在線
學名:Hibiscus mutabilis L.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Hibiscus)
別名:木蓮、芙蓉花、山芙蓉、霜降花、醉酒芙蓉、三變花、拒霜花、芙蓉、木蓮、轉觀花、朝開暮落花、狗頭芙蓉、Baguseke(泰雅)、bizyo(排灣)。
英文名稱:Changeable Rose-mallow, Cottonrose Hibiscus, Cotton-rose Hibiscus, Cottonrose, Changeable Rose, Confederate Rose, Changing Rose
分布:臺灣全境山麓、叢林及庭院栽培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1公尺以上,枝條較密並生有星狀毛。葉互生,闊卵圓形或心形,掌狀3-7淺裂,裂片呈三角形,葉緣具鈍鋸齒狀,兩面有星狀絨毛。花朵大,單生於枝端葉腋,總苞片8枚,線形;花萼鐘形,先端明顯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花瓣倒卵形至近似圓形,初開花時為白色或粉紅色,於午後變深紅;亦有大紅重瓣、白重瓣、半白半桃紅重瓣和紅白間者。花期為8-10月。蒴果扁球形,有剛毛及氈毛,5 瓣裂;種子腎形,褐色,基部叢生毛茸。果期10-11月。
繁殖方式:種子、扦插或分株。
利用部位:根、葉、花
效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虛寒患者及孕婦禁服用。
因木芙蓉花色多變,早晨開花時為白色,近午時轉為粉紅,傍晚近凋謝時已變成紅色,似醉酒時臉頰轉紅的模樣,所以人稱此種顏色變化為「三醉芙蓉」,在野外常可見其蹤跡,因其花大而美豔,多作為庭園觀賞植物。花朵可供食用,作沙拉、炒食或油炸均可口,其花部的性味辛、微苦、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排膿之效,中藥名「芙蓉花」,主治肺熱咳嗽,吐血,目赤腫痛,崩漏,白帶,腹瀉,腹痛,癰腫,瘡癤,毒蛇咬傷,水火燙傷,跌打損傷等症。
木芙蓉根部中藥名「芙蓉根」,性味辛、微苦,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主治癰疽腫毒,目赤腫痛,咳喘,赤白痢疾。葉片具消熱解毒之效,可搗敷外用治帶狀皰疹。另外,其枝幹木材色白質地輕軟,主幹粗大者可供製作木屐,而其樹皮含有纖維,在野外求生露宿之時,可作為繩索使用。
現代研究木芙蓉花含有黃酮苷,如異槲皮苷(isoquercitrin),金絲桃苷(hyperoside),芸香苷(rutin);另含三十四烷醇(tetratriacontanol),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等。葉片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芸香苷(rutin)、大黃素(emodin)、β-穀甾醇(β-sitosterol)等。
木芙蓉喜陽光充足與溫暖濕潤之氣候,但不耐乾旱環境,選擇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栽種。可用扦插、分株及播種繁殖,但生產上多用扦插繁殖。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p19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3)中文百科在線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