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夏枯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夏枯草
發文日:103/08/28
夏枯草

夏枯草
學名:Prunella vulgaris L.
科名:唇形科(Lamiaceae)夏枯草屬(Prunella)
別名:鐵色草、夏枯花、、麥穗夏枯草、鐵線夏枯草、麥夏枯、、夕句、乃東、燕面、滁州夏枯草、牯牛嶺、絲線吊銅鍾、毛蟲藥、小本蛇藥草、土枇杷、金瘡小草、羊蹄尖、古牛草、燈籠草、牛低頭、棒槌草、鐵包草、大頭花、夏枯頭、四牛鬥草、血見愁、筋骨草、下枯草、大本夏枯草、夏枯花、六月乾、枯草穗。
英文名稱:Common Selfheal, Self Heal, Selfheal
分布:臺灣平野至山麓自生。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40公分,全株被白色細毛,有匍匐根狀莖。莖叢生,基部匍匐,多不分枝,四稜形,直立或斜向上,通常帶紅紫色。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有長柄,上部葉漸無柄;葉片長橢圓狀至披針形,先端鈍頭或鈍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疏鋸齒,兩面均有毛,下面有腺點。輪生聚繖花序密集排列成頂生的假總狀花序,形如棒槌;花序基部有葉狀總苞一對;花萼筒狀,花冠唇形,紫色、藍紫色紅紫色;上唇帽狀,2 裂,下尾半展,3 深裂;雄蕊4個伸出花冠外。果穗棒狀,略扁,長 1.5-8公分,直徑 0.8-1.5公分,淡棕色至棕紅色;小堅果三稜狀長橢圓形,褐色,尖端有白色突起。花期4-6月。果期6-8月。
繁殖方式:扦插或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清熱、解渴、涼血等功效。脾胃虛弱者慎用。

原產於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在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路旁、草地、林邊處。夏枯草到了夏末時,其地上部會逐漸萎凋乾枯,故名夏枯草。夏枯草之全草可作為青草茶使用,一般在夏季採取半乾燥之果穗入藥,但在台灣市場多為全草使用,在一般涼茶舖都會賣夏枯草飲料。

夏枯草可作為觀賞用,綠化景觀非常漂亮。亦可食用,其葉片及花穗可供煮食。在藥用上,其性味辛、苦,性寒,歸肝、膽經,無毒性,全草均可入藥。其果穗具有清肝明目、清熱散結、降壓之效,可治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高血壓病、頭痛眩暈、頭痛、耳鳴、目赤腫痛、肺結核、急性乳腺炎、腮腺炎、癰癤腫毒等;製成煎膏,具清火、明目、散結、消腫之效,治頭痛暈眩、瘰癧、瘿瘤、乳癰腫痛、乳腺增生症、高血壓等。清肝火,散鬱結,在《本經》記載:「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在《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本草綱目》記載:「樓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其清泄肝火作用,在現代常用於高血壓病屬肝熱、陽亢之證者,有清肝降壓之效。

夏枯草全草含有三萜皂甙、咖啡酸、生物鹼和水溶性鹽類等,全草均有降壓作用,其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萄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劑能興奮子宮及增強腸蠕動,對艾氏腹水癌及肉瘤等有抑制作用。

中藥學認為夏枯草全草入藥,可治牙齦出血、咽喉疼痛、痔瘡及月經過多等,並有殺菌、收斂、促進傷口癒合及降血壓的作用。其花穗能激活肝、膽,以治療由肝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精神緊張及結膜炎等,及具收斂作用。其果穗具有散結、消腫、清火、明目之效,可治口眼歪斜、目珠夜痛、目赤腫痛、頭痛暈眩、乳癰腫痛及高血壓等。果穗主要含有的皂苷為熊果酸及齊墩果酸,全草含具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酸性多糖夏枯草多糖(prunellin),對降壓、免疫功能的影響、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有藥理作用。

在中國有花色與葉型上之變種,如白花變種、狹葉變種。

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能耐寒,適應性強,但以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為佳,亦可在旱坡地、山腳、林邊草地、路旁、田野種植,但容易積水處不宜栽培。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84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186 台北南天書局
(3)醫砭
(4)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5)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