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臺灣白及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白及
發文日:103/08/28
臺灣白及
臺灣白及
學名: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
科名:蘭科(Orchidaceae)白及屬(Bletilla)
別名:白及、白芨、小白及、玉山白及。
英文名稱:Yunnan Bletilla
分布:台灣全境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區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公分。假球莖陀螺狀或類菱角狀,上面具荸薺似的環帶,常附生數個小芽球,富粘性。葉著生於球莖上,葉片廣線形,通常4-7枚,葉片廣線形至帶形,有縱摺數條,基部延接鞘端,先端漸尖形,全緣,基部收狹成鞘併抱莖。花序頂生,花葶纖細,直立,單枝或分枝,高 15-80公分;花排列疏鬆,由下漸次開放;花萼窄橢圓形,先端尖;花冠淡粉紅色至粉紅色,不完全展開;花瓣斜橢圓形,唇瓣 3 裂片,側裂片直立,斜的半圓形,圍抱蕊柱,先端稍尖或急尖;中裂片近圓形或近倒卵形,邊緣微波狀,先端鈍圓,罕略凹缺;唇盤上具 5 條縱脊狀褶片;褶片從基部至中裂片上面均為波狀;蕊柱柱狀,具狹翅,稍弓曲,淡紫紅色;子房圓柱形。果實蒴果,長橢圓形,外部有 6 條紫色縱稜脊;種子細小多數。花期 6-8 月。果期 8-11 月。
繁殖方法:種子或分株
利用部位:塊莖
效用:清肺、補肺、收斂、止血、生肌

臺灣白及為台灣固有植物,在中國、西藏、日本琉球亦有分布。在台灣分布於全境低海拔至中央山脈高海拔地區遍布,但不普遍,多生長在向陽的山坡草叢、頁岩上或溪旁礫石中。其為地生蘭之一種,具觀賞與藥用價值,臺灣已建立臺灣白及之組織培養繁殖栽培體系,可大量繁殖種苗,做為推廣栽培之用。

其假球莖乾燥可作為藥材白及(Bletilla striata)使用。其性味苦、辛、平、微寒、無毒,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效,內服可治肺結核咯血、支氣管擴張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衄血等,外用可於皮膚燒燙傷等症,或作為皮膚敷料。白及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 「味苦,平。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根據研究發現,白及甘露聚醣具有止血、抗炎與抗腫瘤之作用,可治肺炎、肺結核與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假球莖的黏性強,主要成分為揮發油、黏液質、白及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可作為糊料、塗料、蔬果保鮮劑、釀酒或開發為具有殺菌消炎、淡斑美白、抗皺防衰的天然化妝品。現代研究,白及具有止血功效,可促進血液凝集,縮短凝血時間;可保護黏膜;具有抗菌性、抗氧化及抗腫瘤等作用。

廣泛分佈於臺灣各地,其性喜生長在陽光直接照射的草原內、公路旁或土石坡上,冬天莖葉會枯萎脫落,但假球莖宿存在土壤中過冬。主要以分株法繁殖,將成熟假球莖切為數小塊後種植,性喜日照,不擇土壤,其花形、花色皆高雅怡人,可作為野外坡地觀賞用花卉,或作為園藝觀賞植栽。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436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6) p279台北南天書局
(3)台灣原生蘭科植物—台灣白及成分分析及種苗繁殖技術http://www.moa.gov.tw/ws.php?id=22091